第 172 章(2 / 3)

又是心疼她,又是感謝她。最終卻全都化為滿腔的擔心。

一個年老色衰的宮妃奉旨修行雖然不是大事,但按著彤語的要求,皇貴妃的指示,也有要一定的排麵才行。

所以內務府提前去選好的庵堂那裏鋪宮,然後禮部再挑了出行吉日啟程......總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彤語是要跟著元春去庵堂看著元春安頓下來後才會去皇貴妃的娘家備嫁,所以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元春身邊接受婚前教導。

元春的婚前教導,挺別開生麵的。

她早前就教過彤語如何管家,如何管理下人和田產莊子。當初教她這些以想著彤語嫁人正妻,總能用到這些東西。如今這些元春都不教了,開始教彤語怎麼精致的淘氣,以及更精致的吃喝玩樂。

元春這些年有意無意的將彤語教的跟緋歌的性子有些相似,如今更是全盤按著緋歌的性子來。

那丫頭吃喝玩樂,沒吃半點虧,哪怕是在榮國府當丫頭,也沒虧待自己半分。彤語是要進皇子後院當側妃的人,將來怕是跟她一樣都是皇妃的命數。

皇妃,哼,說的好聽是妃,可到底還不是個妾室。

除非熬成皇貴妃那樣,不似皇後卻也掌著鳳印。不過那些事情的前提還是要這丫頭會經營自己的生活才行。

既然沒辦法在容貌上出色,那就在性情上來個與眾不同吧。

悅已也愉人。

.

翻版的緋歌,比緋歌更適應這個時代和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血腥生活。

有些事情上,緋歌被現代教育捆綁的束手束腳。但土生土長的彤語卻沒那些顧慮。

然後一個宮女的奮鬥崛起,成為整個天.朝最尊貴的女人的故事也從這個時候慢慢的生芽......

皇貴妃給元春挑的庵堂在直隸,環境不錯,離京城也不遠。

元春自己獨占整個庵堂的東側,修葺間隔出來的五進大宅,將庵堂最出名的桃花林子都隔進去了大半,更別說原來就在東側的蓮花池子和半個花園了。

東側的麵積比元春的鳳藻宮還要大一半,元春轉了一圈心裏又是一番感慨。

嫁給皇帝的待遇好像沒有出家修行好誒~

休整一番,傳了庵堂的主持過來說話,也賞了一筆香火銀子後,彤語拿捏著大宮女的氣勢對著庵堂裏的尼姑和跟來的宮人好一番敲打,這才放了他們各自散去。

安頓好了元春,彤語才依依不舍的跟著皇貴妃娘家的人回了京城。不過在回京城的時候,還順路給探春捎了話。

彤語想,元春能讓探春安排自己,那在元春心裏一定是跟探春親近的。如今元春搬出宮來,讓探春上門看望一番也能解解煩悶,有個說話的人。

之前,她總以為自己出了宮門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再進去了。她和元春會隔著一道高高的宮牆此生再不複見。

沒想到,這種情況卻洽洽反著來了。

她可能再也出不來了,而待她如珠如寶的娘娘卻被送出了宮。

造化弄人,不過如是。

.

彤語是側妃,備嫁的日子並不算長。

因彤語是四皇子的側妃,如今又是這個家上了族譜的女兒,所以皇貴妃的娘家更是給準備了極體麵的嫁妝。

一來這份嫁妝沒便宜外人,二來也是給皇貴妃和四皇子長臉麵,提高他們家姑娘的身份。

其實對於這件婚事旁的還好說,讓皇貴妃娘家人一直想不通的還是四皇子的審美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難道這就傳說中的審美疲勞?

就在彤語備嫁和新家人培養感情的時候,元春出宮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賈家和一幹與元春有舊的人家耳中。

先上門的自然是先收到消息的探春,探春不知道其中根由,隻以為她那位嫡長姐在宮裏混不下去了,或是犯了什麼要緊的事被打發出宮了,於是直接帶了不少小麵額的銀票和各種衣食用度就去了直隸。

到了直隸,本就因年紀相差好多歲,又因嫡庶之分,多年分別而有些生疏的姐妹倆先是互相客氣了一番,然後在互相試探了幾句後這才彼此交了底。

原來是彤語不放心自己才喚了探春來做伴的呀。

原來是那個叫彤語的丫頭反哺送元春出宮呀。

“大姐姐到是養了個好丫頭。”

“當時不過是見她投了眼緣,性子又有些像緋歌才多照看了幾眼。”元春似是沒聽出來探春話裏的意思,表明道:“竟是無心插柳了。”

真的是無心的?

難道你真沒照著緋歌的性子教養那小姑娘?

心裏仍有些猜疑,不過探春卻沒問出來。畢竟姐妹倆相隔數年頭一回見麵,詢問太多,多少有些交淺言深。

將帶來的東西讓抱琴拿下去整理,探春又陪著元春說了一回話,便起身告辭了。離開前,還對元春表示她回去後,王夫人等很快便會過來禮佛。

聽到這話元春卻搖頭拒絕了,“過陣子再來也未為不可。”這麼多年都等過來了,何必急於這一時呢。

剛出宮就大波大波的見娘家人到底讓人看著不像樣子,等過些日子安頓下來,不引人注目了,再見到也不妨事了。

探春聞言,頷首表示明白。

.

等探春離開這處庵堂,上馬車裏時看了看天色,又垂眸想了一回,便叫人趕馬去了黛玉的莊子。

最近這一陣子,緋歌和惜春都賴在黛玉莊子上泡溫泉呢。

倆人拉著黛玉一起折騰,住在那裏都樂不思屬了。最近還玩出花樣來了,大冬天的頭底冰茬子在室外的池子裏泡溫泉,也不怕凍出好歹來。

對了,還弄了個木頭的托盤裝了酒水果子,一邊吃一邊泡,讓人看了都嫉妒得不要不要噠。

╮(╯▽╰)╭

到了黛玉莊子前,探春一邊下馬車一邊吩咐跟來的隨從回京城報信。

“......先去賈家跟太太說一聲,再去榮國府給璉二.奶奶言語一名。旁處,也不必咱們通知。”像王家薛家這類人家,人家自己就會通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