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青春也罷,美好的事情也罷,愛情也罷,總會改變,它們都不可能永恒。人在時光的洪流中不斷起著變化,年少時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但很快就長出了白發,平滑的皮膚也起了皺紋。人,一天天變老了,愛情也在絢爛之後漸漸歸於平淡。人們不再滿足於生活的平淡: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日子,喜怒哀樂不過為了一套房子、一兩個孩子,或者幾部車子。人生是不是會沿著這死水般的軌跡,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一些有智慧的人們,這時就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
人生為了什麼?我這輩子做什麼來了?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死後,除了我的子孫,還會有人記得我嗎?我這輩子做過的事情,可值得為他人所稱道嗎?我與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可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這世上會有我?
他還會發現,愛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即使有了愛情,他也想明白人生的大意義,明白自己對這個世界到底有什麼價值,找到他的使命。這時他才發現,原來這追問比愛情更加重要。他還發現,無論工作還是家庭,都有著讓人無可奈何的苦:物價不斷上漲,想活得更好,收入就要比它衝得更快;公司裏總有一些小人,有時還不免為小人作嫁衣;誓願白頭偕老的兩人,結婚之後,尤其生子之後,總會因為小事而發生爭執,甚至吵得不可開交……其他不愉快的事情,也隨之不斷發生著,這就是佛說的“有漏皆苦”。
香煙美酒無法稀釋生活的苦,徹夜狂歡無法排解生活的苦,一時得意無法掩蓋生活的苦,連愛的甜蜜都無法彌補生活的苦。無論能不能得到追求的東西,生活的苦都沒完沒了。苦,才是生活的本質。“多想從這無窮無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啊!”一旦產生這樣的念頭,他們也就有了一點出離心,開始尋求解脫。
為什麼生活會這麼苦呢?因為人們的欲望在不斷膨脹著。當人們還是孩子時,快樂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當人們發現自己能擁有更多東西的時候,就總想擁有更多,總想過得更好。這就是我們墮入那“羅網”的開始。所謂的“羅網”,實際上就是諸多的貪婪、仇恨、愚癡、傲慢、嫉妒,它們讓我們受到迷惑,得不到清涼,得不到解脫,心中不自由,卻又不知所措。
這時候,有的人祈求諸佛菩薩的救贖,有的人卻開始反思人生,追尋生命的真諦。尤其在身邊的人忽然死去時,他們會猛然感覺到一些什麼,然後就有了一種使命感,開始尋找一種信仰。
因為,當他們看見那些昨天還有說有笑的親人、朋友,今天突然死去了,就會發現生命的無常,這時,他們的心裏會生起一種滄桑感,發現死亡離自己並不遙遠。他們也許會想:他按揭買下的房子怎麼辦?他的妻兒怎麼辦?他的父母怎麼辦?幾十年後,還會有人記得他是一個多好的人嗎?他們還會發現,眼前這片草坪,曾是群雄決戰的沙場,彌漫著戰火硝煙,染滿了淋漓鮮血,但今天,卻變成遊人野餐的地方,充滿了宜人野趣。當年群雄爭得頭破血流,卻留不下任何痕跡。在生命的無常麵前,諸多的紛爭、糾鬥,隻會給人們帶來痛苦,此外又有什麼意義呢?當年,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為數次目睹死亡而受到震撼,才生起了出離心,放棄王位,開始追尋真理。
當你明白了這一切,就會品出紅塵的苦,你慢慢品那無常的苦,就會看破紅塵,生起一種強烈的出離心,有的人就會開始修道,尋求一種真正的解脫。
畢竟,青春也罷,美好的事情也罷,愛情也罷,總會改變,它們都不可能永恒。人在時光的洪流中不斷起著變化,年少時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但很快就長出了白發,平滑的皮膚也起了皺紋。人,一天天變老了,愛情也在絢爛之後漸漸歸於平淡。人們不再滿足於生活的平淡: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日子,喜怒哀樂不過為了一套房子、一兩個孩子,或者幾部車子。人生是不是會沿著這死水般的軌跡,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一些有智慧的人們,這時就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