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一篇。(蘇林曰:東海人,為博士。晉灼曰:儒林不見。師古曰:蘇說是也。嘉即京房所從受《易》者也,見《儒林傳》及劉向《別錄》。)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師古曰:《下係》之辭也。鳥獸之文,謂其跡在地者。宓讀與伏同。)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係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韋昭曰:伏羲文王孔子。師古曰:更,經也。)世曆三古,(孟康曰:《易係辭》曰: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於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師古曰:中者,天子之書也,言中以別於外耳。)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師古曰:孔安國《書序》雲: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承詔作傳,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鄭玄《敘讚》雲:後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

《經》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三十二卷。師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

《傳》四十一篇,

歐陽《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歐陽《說義》二篇,

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

許商《五行傳記》一篇,

《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師古曰:劉向雲: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議奏》四十二篇,(宣帝時石渠論。韋昭曰:閣名也,於此論書。)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師古曰:此凡言入者,謂《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雲出者與此同。)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師古曰:《上係》之辭也。)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孟康曰:篹音撰。)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師古曰:《家語》雲: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雲: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鍾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師古曰:壁中書多,以考見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師古曰:召讀曰邵。)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一篇。(蘇林曰:東海人,為博士。晉灼曰:儒林不見。師古曰:蘇說是也。嘉即京房所從受《易》者也,見《儒林傳》及劉向《別錄》。)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師古曰:《下係》之辭也。鳥獸之文,謂其跡在地者。宓讀與伏同。)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係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韋昭曰:伏羲文王孔子。師古曰:更,經也。)世曆三古,(孟康曰:《易係辭》曰: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於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師古曰:中者,天子之書也,言中以別於外耳。)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師古曰:孔安國《書序》雲: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承詔作傳,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鄭玄《敘讚》雲:後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

《經》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三十二卷。師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

《傳》四十一篇,

歐陽《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歐陽《說義》二篇,

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

許商《五行傳記》一篇,

《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師古曰:劉向雲: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議奏》四十二篇,(宣帝時石渠論。韋昭曰:閣名也,於此論書。)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師古曰:此凡言入者,謂《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雲出者與此同。)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師古曰:《上係》之辭也。)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孟康曰:篹音撰。)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師古曰:《家語》雲: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雲: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鍾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師古曰:壁中書多,以考見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師古曰:召讀曰邵。)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