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南北雙方在淮南爭奪的一個焦點,所以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言道:??“(合肥)府為淮右噤喉,江南唇齒。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蓋終吳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為魏守也。”?除了肥水—施水、中瀆水兩條南北相同的水路之外,在兩者之間還存在著另一條南北陸路交通。在江淮之間綿延著一段數百裏的丘陵,即淮南丘陵,是大別山脈向江淮東部的延伸,為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亦是晉吳兩國的分界線。
丘陵北麓有淮南重鎮盱眙,南麓則是吳國的堂邑,淮南丘陵並不險峻,南北之間往來交通並無大礙。由堂邑南行40裏,渡過長江便是吳國都城建業,晉軍的統一之戰亦遣軍出塗中(堂邑瀕臨塗水,這一區域古稱“塗中”)。
二、荊州軍事地理形勢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其最初是指荊山以南、衡山以北的一大片區域,但曆朝所設荊州管轄區域並不相同。
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正因如此,魏、漢、吳三國為爭奪荊州展開了數十年的明爭暗鬥。
東漢時荊州設七郡,西晉占有最北麵的南陽郡,治所襄陽,其餘六郡皆為吳國占領。魏滅蜀漢之後,雙方在荊州的邊界大致沿武夷山、巴山、荊山、大洪山、大別山方向,在這些山脈之間有不少河流衝擊的穀地連接東西、溝通南北,而這些河流穀地也就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其中有:漢水方向,溳水方向,三關方向,三峽方向。
漢水是長江中遊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漢中,向東流入南陽盆地,與淯水交彙之後折而向南,穿過荊山與大洪山之間的穀地,最終向東流入長江。
漢水進入南陽盆地後水域便寬,利於行船,所以無論是北方政權南征,還是南方政權北伐,沿漢水行軍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不過漢水沿岸有不少軍事重鎮,雙方要想進軍,這些城市是必須要占領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曹魏控製下的襄陽。
襄陽位於漢水、淯水交彙處,順漢水而下可抵長江幹流;溯江而上可至漢中;由西北方向經武關又能通關中腹地;溯淯水而上可抵南陽,出盆地則可逐鹿中原。
如此通衢之地,足見襄陽的重要,顧祖禹形容襄陽為:“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讀史方輿紀要》)
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他們在占領荊州期間都向曹魏控製下的襄陽發動過大規模進攻。然而襄陽城外的漢水河道寬闊而又水勢湍急,西南又有峴山之險,魏國憑山之峻,據江之險,基本上能把兩國勢力阻於襄陽以南。
合肥是南北雙方在淮南爭奪的一個焦點,所以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言道:??“(合肥)府為淮右噤喉,江南唇齒。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蓋終吳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為魏守也。”?除了肥水—施水、中瀆水兩條南北相同的水路之外,在兩者之間還存在著另一條南北陸路交通。在江淮之間綿延著一段數百裏的丘陵,即淮南丘陵,是大別山脈向江淮東部的延伸,為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亦是晉吳兩國的分界線。
丘陵北麓有淮南重鎮盱眙,南麓則是吳國的堂邑,淮南丘陵並不險峻,南北之間往來交通並無大礙。由堂邑南行40裏,渡過長江便是吳國都城建業,晉軍的統一之戰亦遣軍出塗中(堂邑瀕臨塗水,這一區域古稱“塗中”)。
二、荊州軍事地理形勢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其最初是指荊山以南、衡山以北的一大片區域,但曆朝所設荊州管轄區域並不相同。
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正因如此,魏、漢、吳三國為爭奪荊州展開了數十年的明爭暗鬥。
東漢時荊州設七郡,西晉占有最北麵的南陽郡,治所襄陽,其餘六郡皆為吳國占領。魏滅蜀漢之後,雙方在荊州的邊界大致沿武夷山、巴山、荊山、大洪山、大別山方向,在這些山脈之間有不少河流衝擊的穀地連接東西、溝通南北,而這些河流穀地也就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其中有:漢水方向,溳水方向,三關方向,三峽方向。
漢水是長江中遊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漢中,向東流入南陽盆地,與淯水交彙之後折而向南,穿過荊山與大洪山之間的穀地,最終向東流入長江。
漢水進入南陽盆地後水域便寬,利於行船,所以無論是北方政權南征,還是南方政權北伐,沿漢水行軍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不過漢水沿岸有不少軍事重鎮,雙方要想進軍,這些城市是必須要占領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曹魏控製下的襄陽。
襄陽位於漢水、淯水交彙處,順漢水而下可抵長江幹流;溯江而上可至漢中;由西北方向經武關又能通關中腹地;溯淯水而上可抵南陽,出盆地則可逐鹿中原。
如此通衢之地,足見襄陽的重要,顧祖禹形容襄陽為:“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讀史方輿紀要》)
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他們在占領荊州期間都向曹魏控製下的襄陽發動過大規模進攻。然而襄陽城外的漢水河道寬闊而又水勢湍急,西南又有峴山之險,魏國憑山之峻,據江之險,基本上能把兩國勢力阻於襄陽以南。
然而東吳曾經有一段時間占據過襄陽,但不久又被曹魏奪回。
曹魏曾一度認為襄陽無穀不足守,因而退守宛城。(此處存疑,宛城位於襄陽上遊,襄陽若糧草不足,直接以宛城糧草從淯水順流而下補給甚是方便,為何放棄如此重鎮?應該是襄陽此前遭到關羽的攻擊,關羽敗亡之後又遭到吳國的圍困,城中乏糧,曹仁不能守,遂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