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校園建設,是天天,而不是一天(1 / 3)

校園裏的任何一個關於閱讀的行為或者措施都不是小事,常常會對學生是否喜歡上閱讀產生巨大的影響。校園的閱讀文化建設需要考慮人、物和事三個要素。隻有當這三者發揮聯動共振效應時,閱讀才會發生連鎖反應,閱讀意識慢慢“破門而入”,閱讀習慣從此“如影相隨”,閱讀興趣“自然而生”。

浸潤式環境,讓學生感到閱讀無所不在

英國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中說:“閱讀總是需要場所的。”可見,閱讀環境是多麼重要。要讓閱讀的標識隨處可見,無論是教室的公告欄,還是學校走廊,甚至學校不起眼的角度,都可以張貼關於閱讀的提示或者名言。有時可以巧妙地設計或者嵌入,如將學校的鍾設計成書的模樣,將走廊兩壁設計成書架等等。如此,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閱讀的教育和感召,時間一久,會把閱讀當作自然而然的事。

在校園裏,學生還應該能處處接觸到書籍。他們在校園裏能看到書的地方,不是隻有圖書館,而是學校的任何地方,如學校大廳一角、實驗室、食堂和花園等。書的類型可以與所在地方的功能匹配,如實驗室裏放些科普小說或者科技雜誌,在食堂裏布置關於食物的書籍。這樣還會讓學生深信:這個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但背後卻是知識的支持。校長和老師不要擔心書籍會遺失或被破壞,有人看書總比這些書被“束之高閣”積灰塵強得多。

如果說圖書館是學校的“精神聖殿”的話,那在每個教室也可以建設一個“精神聖殿”:班級圖書角。老師可以與孩子一起設計班級圖書角,包括圖書角的標識、書籍的擺放等。老師還可以鼓勵孩子把家裏的書帶來,與大家一起分享,每隔一個階段,可以調整一些書,使大家經常有新的書可以看。

不要局限於一種圖書分類

圖書分類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學校圖書館通常會按照標準分門別類地將書放在相應的書架上,但也可以嚐試個性化的分類辦法,如按照年齡、年級,學生可以盡快找到適合他們的書籍;還可以按照作者、主題、年份等將所有的書放在一起,學生在開展主題閱讀和研究時能很快找到所需要的書。

將新書放在最起眼的地方也是一種方法。每個學生都願意找他們感興趣的書籍來看。但是人的心理習慣是對新鮮的事物懷有好奇心,所以可以定期替換掉那些破舊的、書角折起的書;經常整理圖書館的書籍,拿走沒有人看的書;將最新出版的書陳列出來,或者布置新書介紹櫥窗、版麵,將市場上最新出版的書介紹給學生。

組織閱讀交流和分享

閱讀需要交流和分享,可以在全校、全年級或者全班組織學生一起閱讀。共讀一本書會將所有閱讀的人聯係在一起,建立情感的聯結。大家共讀一本書,有益於組織閱讀交流活動,學生會驚訝地發現對同一個文本,每個人的理解會不一樣,這樣會有助於學生同理心的培養。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思想交鋒,觀點碰撞,也會帶給學生新的收獲。

校園裏的任何一個關於閱讀的行為或者措施都不是小事,常常會對學生是否喜歡上閱讀產生巨大的影響。校園的閱讀文化建設需要考慮人、物和事三個要素。隻有當這三者發揮聯動共振效應時,閱讀才會發生連鎖反應,閱讀意識慢慢“破門而入”,閱讀習慣從此“如影相隨”,閱讀興趣“自然而生”。

浸潤式環境,讓學生感到閱讀無所不在

英國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中說:“閱讀總是需要場所的。”可見,閱讀環境是多麼重要。要讓閱讀的標識隨處可見,無論是教室的公告欄,還是學校走廊,甚至學校不起眼的角度,都可以張貼關於閱讀的提示或者名言。有時可以巧妙地設計或者嵌入,如將學校的鍾設計成書的模樣,將走廊兩壁設計成書架等等。如此,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閱讀的教育和感召,時間一久,會把閱讀當作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