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動態平衡(1 / 2)

湖南省邵東縣一位老師執教的《小巷深處》(語文版教科書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內容簡單,篇幅較長,寫一個盲人女子收養女棄嬰並撫養成人,而養女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反感養母,最後終於悔悟的故事。她重點分析文章寫了什麼這個比較淺層次的問題。篇幅較長,學生又沒讀過,所以教學推進比較緩慢,甚至有點淩亂;文本沒有難度,挖掘又比較淺。若是聯係主旨開掘,可以翻出一些新意。比如,主旨固然是謳歌母愛的偉大,可是麵對著被生母遺棄的現實(我們甚至可以推想,生母不是盲人),收養自己的是一位盲人,是不是襯托出生母的殘忍?這種殘忍也是對母愛的一種襯托。

江蘇省無錫市一位老師執教一篇自選文章《凡·高的墳塋》。從課堂流程看,她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文本展開,首尾圓合,幾乎無可挑剔。課堂語言流暢,掌控能力強,表現出教師比較穩定的教學風格,這一點就是我很看重的家常課上法。從教學目標可知,重點是把握文章主旨以及品味語言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屬於“內容”層麵;從教學效果看,的確落實了這兩個目標。值得商榷的是,雖然很好地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要是再向前邁一步追問“為什麼”,比如,題目是“凡·高的墳塋”,文章為什麼寫了那麼多表麵看來與凡·高墳塋無關的內容?“從凡·高的畫《向日葵》《農鞋》中你看到了什麼”這個教學環節,有脫離語文之嫌。

以上兩位老師都停留在“是什麼”層麵。安徽汪雅虹老師執教的《香菱學詩》一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動態平衡。她製定了“學習香菱勤勉好學,以苦為樂的求學精神,把握香菱的形象”“感受香菱的悲苦人生,理解這一形象的悲劇之美”的教學目標,並通過“初識香菱—走近香菱—深讀香菱—香菱悲歌—再讀香菱—香菱頌歌”等幾個環節得以實現。

福建省福州市四中桔園洲中學衷穎老師執教的《喂——出來》則前進了一步。衷老師五年教齡,在參賽教師中教齡屬於較短的,卻表現出不俗的教學功底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她沒有一味地分析這篇科幻小說“寫了什麼”,而是很智慧地引導學生梳理情節,品讀探究,把視野引向了“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設置的問題恰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重點閱讀段落的教學也較好地解決了長文本處理上的諸多問題。在課堂活動環節的設置上也具有新意,請學生續寫小說的結尾,強化對文本“為什麼這樣寫”的認知。這節課是這次觀摩課中處理長文本比較成功的範例。

隨機應變是教學的基本要素

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與預設相左,甚至背道而馳,教師是躲避、含糊其詞,還是武斷“扼殺”?馬上要下課,既定的教學內容還沒講完,是繼續講,還是戛然而止?……從對這些“突發事件”的處理,可以看出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

湖南省邵東縣一位老師執教的《小巷深處》(語文版教科書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內容簡單,篇幅較長,寫一個盲人女子收養女棄嬰並撫養成人,而養女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反感養母,最後終於悔悟的故事。她重點分析文章寫了什麼這個比較淺層次的問題。篇幅較長,學生又沒讀過,所以教學推進比較緩慢,甚至有點淩亂;文本沒有難度,挖掘又比較淺。若是聯係主旨開掘,可以翻出一些新意。比如,主旨固然是謳歌母愛的偉大,可是麵對著被生母遺棄的現實(我們甚至可以推想,生母不是盲人),收養自己的是一位盲人,是不是襯托出生母的殘忍?這種殘忍也是對母愛的一種襯托。

江蘇省無錫市一位老師執教一篇自選文章《凡·高的墳塋》。從課堂流程看,她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文本展開,首尾圓合,幾乎無可挑剔。課堂語言流暢,掌控能力強,表現出教師比較穩定的教學風格,這一點就是我很看重的家常課上法。從教學目標可知,重點是把握文章主旨以及品味語言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屬於“內容”層麵;從教學效果看,的確落實了這兩個目標。值得商榷的是,雖然很好地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要是再向前邁一步追問“為什麼”,比如,題目是“凡·高的墳塋”,文章為什麼寫了那麼多表麵看來與凡·高墳塋無關的內容?“從凡·高的畫《向日葵》《農鞋》中你看到了什麼”這個教學環節,有脫離語文之嫌。

以上兩位老師都停留在“是什麼”層麵。安徽汪雅虹老師執教的《香菱學詩》一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動態平衡。她製定了“學習香菱勤勉好學,以苦為樂的求學精神,把握香菱的形象”“感受香菱的悲苦人生,理解這一形象的悲劇之美”的教學目標,並通過“初識香菱—走近香菱—深讀香菱—香菱悲歌—再讀香菱—香菱頌歌”等幾個環節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