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祖師是佛陀
公元前6世紀,一位被尊為佛陀的聖哲在印度創立了佛教。公元2至12世紀之間,佛教傳遍了整個亞洲。今天,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3至4億信徒,大部分居住在亞洲東南部。
大約在公元前624年,悉達多·喬達摩王子生於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城。在傳說中,喬達摩王子誕生後,不扶而行,向東南西北各走7步,自己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時地下隨王子足跡所至湧出蓮花,天空出現兩條金龍,在空中口噴清泉,為王子沐浴。
喬達摩王子自幼在父母親的王宮中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可是29歲那年所經曆的4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巡遊出城,先是看到一位老人,發白麵皺,手持拐杖,行動極其困難;接著又看到一個病人,喘息呻吟,痛苦萬狀地在道旁掙紮;他還看見一些人抬著一具屍體,那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親屬痛哭流涕。王子感慨萬分,想到世人無論富貴貧賤,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大關。最後,王子看見一個印度教的苦行僧人,一手持缽,一手持杖,嚴肅安詳地走過。王子肅然起敬,感覺這才是令人向往的生活。
於是,悉達多·喬達摩王子離開王宮,離開了父母妻兒,決心做一個雲遊四方的僧侶,出家修行。他先和印度教的苦行僧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們教會了他齋戒和專心靜思默想。然後,他又研讀了印度教的聖典,可是並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因此,他決定從自身尋求獲得真諦和自我解放的道路。
王子來到尼連禪河西岸的苦行林中,鋪荊棘為床,靜坐苦修,饑餓時僅取一粒米為食。就這樣過了6年,最後身形消瘦得不成樣子,但對解脫之道仍無所得。他終於明白,折磨自己徒勞無益。
於是,他在尼連禪河洗淨身軀,並接受了林中牧女供養的乳糜。這時隨王子苦行的5個侍從,看到這種情形,以為王子修道的初心已經消退,感覺很失望,便一同離開了他。
未來的佛陀在河邊一個鮮花盛開的沙羅樹林裏睡了一覺。傍晚花枝垂下時,他起身來到尼連禪河外10裏之遙的一棵菩提樹下,盤腿坐在樹下的大石上,並發誓說:“不成正覺,誓不起座。”於是,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了48天。在第49天的清晨,豁然大悟,得成正果。
佛經上記載,佛陀悟道的時候,大地震動,天華飄墜,鳥獸及一切生靈都用天香、鮮花和其他供品向他致敬,讚頌釋迦牟尼成就佛道。
成佛之後,釋迦牟尼開始雲遊四方,傳授他的教義,信徒的人數也迅速增加。80歲時,佛陀在拘屍那迦逝世。佛陀臨終的情節與蘇格拉底頗為相似。佛陀感到圓寂在即,對聚集在他身邊的弟子最後一次囑咐,言辭簡單,態度堅決:“比丘們,現在我同你們告別。人的一切要素都是短暫的。認真修煉你們的大自在吧。”這是他的最後遺言,說完漸漸升入涅檗。佛陀的遺體火化,儀式莊嚴。各國王公貴族分取佛陀遺骨,命人建造舍利塔安奉佛骨。
佛陀——釋迦牟尼有著多種多樣的稱號,在此列舉常見的幾種。
悉達多‘喬達摩是佛陀的原名,喬達摩是他的姓,悉達多的意思是“吉祥”。
釋迦牟尼為梵文的音譯。釋迦,是個部落名稱,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等。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成了“能仁”、“能儒”、“能忍”、“能寂”或“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還常常被稱為佛、佛陀,民間的俗稱叫佛爺。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的意思是“覺”、“覺者”、“知者”。雖然釋迦牟尼並不是惟~的佛,但一般佛經上“佛說”的佛就是指的釋迦。
釋迦牟尼還有個更流行的稱呼:如來或如來佛。如來是梵文的意譯。“如”又稱“如實”,指的是佛說的“絕對真理”、事物的真相、宇宙萬有之本體。“如來”則是指從如實之道來,開示真理者。
密宗把釋迦牟尼稱作毗盧遮那佛,意譯即“大日如來”,也就是把釋迦牟尼佛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
五比丘為首批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