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浙江大學首創國內“中國學”學科已經七八年了,其間眾說紛紜,曆經磨難。如今,這棵小樹已經逐漸根深葉茂了。值此“中國學研究”係列叢書問世之際,承蒙中國學中心諸多同仁之請,寫幾句話權當序言。

2010年前後,我在浙江大學提出了建設本土中國學學科的基本理念,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中國學或者中國研究需要海外視角,但更需要中國本土的視角。中國問題的研究者、學習者,無論中外,無論東方、西方都應該將其“身體”置入中國的當下社會語境,因為生理感官的空間轉換有利於對“他者”和“自我”的社會文化感知。第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學和中國研究應當著重當下性與問題導向。與海外中國學有所不同,本土中國學研究注重學科的本體立場,堅持道路自信、製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本土中國學研究注重“根”(roots)與“流”(routes)的關係,中國當下的道路、製度和發展中的問題是與基於中國國情的曆史根源密切相關的,要研究今天中國的道路,就必須走在這條路上,去探究其中“根”與“流”的關係。第三,研究中國問題,或者說中國學的學科建設要注重理論聯係實際,要走進中國社會,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這是中國學學科建設的宗旨。我們熱愛書本,但是更加熱愛生活。第四,本土中國學要特別重視中國元素、世界表達,也就是要特別重視在“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時的話語方式,主張用平等、公正和科學的語言,即用全世界能聽得懂的語言,在世界範圍討論中國問題。

這些想法後來被證明是對的,浙江大學的中國學學科建設和中國問題研究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同行的認可和褒獎。屈子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也許是我們唯一能堅持的態度。

是為序。

浙江大學 範捷平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