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故事頭緒紛繁,本書設計了一個由文本形態的比對到曆史過程的考索的精妙結構。第一章考察了現存楊家將小說各種版本之間的關係。第二章集中探討楊家將小說的成書過程。這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以往研究者一般僅從麟州楊業祖孫故事的演變,來考察楊家將小說的成書過程。衛聚賢、付愛民、常征、小鬆謙等開始關注播州土司楊氏與楊家將小說的關係,但隻是將它視為羼入楊家將故事的一個因素。本書在他們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更為全麵深入地探討了播州楊氏故事與楊家將小說的關係,以及明朝萬曆年間的平播之役對楊家將小說編刊的影響,把播州楊氏和楊家將小說的關係,提高到可與麟州楊氏和楊家將小說的關係相提並論的高度,從而提出楊家將故事可分為“三個係統”:一個是以麟州楊業祖孫故事為主的西北係統;一個是以播州楊氏故事為主的西南係統;在這兩者之外,還有一個由西南係統分化形成的講述楊文廣平閩(福建)的子係統,即東南係統。前兩個係統相互交叉,又衍生出許多支流,可分兩大類群:一是以西北係統為主,羼入西南係統的因素;一是以西南係統為主,綴以西北係統的段落。上述分析和概括是否符合楊家將故事演化的曆史事實,還有待討論,但這一見解無疑是富有新意的。第三章分別考察了楊家將故事與三國故事、隋唐故事、五代故事、狄青故事、水滸故事、嶽飛故事、神魔小說故事等相互影響滲透的關係,進一步展現了楊家將故事的世代累積型特征。第四章詳細描述了楊家將故事在後世戲曲、小說、說唱、題詠等方麵的影響,讓我們了解這一故事在中國社會特別是下層民間的傳播和影響是何等廣泛而深遠。第五章力圖以個案研究為基礎,探討中國古代曆史演義小說的生成與演進的規律。全書結構嚴謹,材料豐富,條理清晰。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突破學科的界限,運用曆史學、民俗學、民族學的研究方法,以期對楊家將小說的成書過程這一疑難問題作出新的解釋。本書充分吸收了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力圖在此基礎上有所推進,堪稱研究楊家將故事的一座裏程碑。

陳小林君曾在浙江大學向我問學。他為人純樸篤厚,讀書治學沉潛務實。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在承擔繁重的編輯任務的同時,不廢學術研究。現在他的著作通過評審,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資助,得以正式出版,這是學術界對他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我為之感到欣喜,茲聊書數語,以誌慶賀。

廖可斌

2018年6月28日於燕園

楊家將故事頭緒紛繁,本書設計了一個由文本形態的比對到曆史過程的考索的精妙結構。第一章考察了現存楊家將小說各種版本之間的關係。第二章集中探討楊家將小說的成書過程。這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以往研究者一般僅從麟州楊業祖孫故事的演變,來考察楊家將小說的成書過程。衛聚賢、付愛民、常征、小鬆謙等開始關注播州土司楊氏與楊家將小說的關係,但隻是將它視為羼入楊家將故事的一個因素。本書在他們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更為全麵深入地探討了播州楊氏故事與楊家將小說的關係,以及明朝萬曆年間的平播之役對楊家將小說編刊的影響,把播州楊氏和楊家將小說的關係,提高到可與麟州楊氏和楊家將小說的關係相提並論的高度,從而提出楊家將故事可分為“三個係統”:一個是以麟州楊業祖孫故事為主的西北係統;一個是以播州楊氏故事為主的西南係統;在這兩者之外,還有一個由西南係統分化形成的講述楊文廣平閩(福建)的子係統,即東南係統。前兩個係統相互交叉,又衍生出許多支流,可分兩大類群:一是以西北係統為主,羼入西南係統的因素;一是以西南係統為主,綴以西北係統的段落。上述分析和概括是否符合楊家將故事演化的曆史事實,還有待討論,但這一見解無疑是富有新意的。第三章分別考察了楊家將故事與三國故事、隋唐故事、五代故事、狄青故事、水滸故事、嶽飛故事、神魔小說故事等相互影響滲透的關係,進一步展現了楊家將故事的世代累積型特征。第四章詳細描述了楊家將故事在後世戲曲、小說、說唱、題詠等方麵的影響,讓我們了解這一故事在中國社會特別是下層民間的傳播和影響是何等廣泛而深遠。第五章力圖以個案研究為基礎,探討中國古代曆史演義小說的生成與演進的規律。全書結構嚴謹,材料豐富,條理清晰。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突破學科的界限,運用曆史學、民俗學、民族學的研究方法,以期對楊家將小說的成書過程這一疑難問題作出新的解釋。本書充分吸收了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力圖在此基礎上有所推進,堪稱研究楊家將故事的一座裏程碑。

陳小林君曾在浙江大學向我問學。他為人純樸篤厚,讀書治學沉潛務實。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在承擔繁重的編輯任務的同時,不廢學術研究。現在他的著作通過評審,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資助,得以正式出版,這是學術界對他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我為之感到欣喜,茲聊書數語,以誌慶賀。

廖可斌

2018年6月28日於燕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