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實踐稻盛哲學,就能看到原來看不到的真理(1 / 3)

但第二年利潤降到46億日元,覺得問題嚴重,就有點慌張了。第三年利潤又降到41億日元,記得當時有一種恐懼感,擔心赤字虧本。

當然,這幾年來指示各部門削減各種經費,但效果並不顯著。另一方麵同行業其他公司業績也在惡化,大多數公司的利潤率在1%以下,而我們平和堂還算好,有1.4%,用還說得過去這種理由自我辯解,跌入塾長常說的所謂“世間的常識”這樣的陷阱。

正在此時,我從交往密切的塾生處聽說,在東京召開的塾長例會上,塾長強調,“正因為處在經濟蕭條時期,就更要達成應該達成的目標,必須這樣去思考。”“製造業的利潤率要達到10%,你必須這樣想。”

我一直認為零售業利潤率達到4%就很好了,從這點出發給幹部下達費用削減的目標,尋找店鋪減利的原因和對策,在人員配置等方麵作了調整。這樣做後,原以為毛巾裏的水分已經擰幹了,此時才明白其實濕漉漉的水分還很多。對許多事情,過去沒采取改進措施,或措施很不得力,自我要求不高不嚴,改進的願望不強烈等等,對這些我都進行了認真的反省。

做預算管理的人認為隻要把費用控製在預算範圍內就好了,而沒有貫徹“費用最小化”的原則。這是因為在泡沫經濟時放鬆了管理,努力不夠,另外也是企業領導人親臨現場不夠,認真程度不足造成的結果。

塾長講過“要謙虛不要驕傲,努力再努力,現在是過去努力的結果,將來如何要靠現在的努力。”確實,在泡沫經濟時期我們放鬆大意了。另外,一旦經濟上有盈餘就會產生“花這點錢沒關係吧”這種感覺,放鬆對費用的管理。塾長告誡我們要“堅持儉約方針”,但當時我就抱有自我放鬆的感覺。

原以為銷售額增加就是成長,但其實隻是膨脹。特別是許多人隻是消極等待上級指示,幹部沒有培育起來。這方麵的反省對後來的經營起到了促進作用。

分析利潤下滑的原因在於,新店開得太多增加了開店成本、新店初期虧本,在附近商圈內,新店和自己老店之間的競爭,原有高收益店大幅降利等等。對此采取的對策就是實行“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對分店、分部門的經營管理表和月度業績表進行詳細分析,加以改進。加上新店開始盈利,第二年整個公司利潤上升,到本期為止,利潤已7年持續上升,而且利潤率已達到3.2%。

但在第五年結束時,我又受到了塾長的教誨。

當時流通行業形勢嚴峻,許多大型超市或破產或處於苦鬥惡戰之中,而我們公司卻連續5年增收增利,銷售利潤達到曆史最高水平,超過100億日元,利潤率超過3%。我開始感到安心甚至自滿。

1994年2月在大津的塾長例會上,塾長問:“最近業績如何?”我答道:“雖然形勢嚴峻,但由於努力利潤持續增長,利潤率已超過3%,我想經過努力合格目標4%能夠達到吧。”我本來期望得到塾長一句“不錯、繼續加油”鼓勵的話,不料塾長合起雙腕,閉目思索,然後說道:“4%可能算合格,卻不屬於優秀。”那一瞬間我無言以對,隻好說:“是,一定努力。”但心裏卻想,在經濟不景氣、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達到4%已經很不容易,塾長對流通行業的困難大概不太了解吧。

但第二年利潤降到46億日元,覺得問題嚴重,就有點慌張了。第三年利潤又降到41億日元,記得當時有一種恐懼感,擔心赤字虧本。

當然,這幾年來指示各部門削減各種經費,但效果並不顯著。另一方麵同行業其他公司業績也在惡化,大多數公司的利潤率在1%以下,而我們平和堂還算好,有1.4%,用還說得過去這種理由自我辯解,跌入塾長常說的所謂“世間的常識”這樣的陷阱。

正在此時,我從交往密切的塾生處聽說,在東京召開的塾長例會上,塾長強調,“正因為處在經濟蕭條時期,就更要達成應該達成的目標,必須這樣去思考。”“製造業的利潤率要達到10%,你必須這樣想。”

我一直認為零售業利潤率達到4%就很好了,從這點出發給幹部下達費用削減的目標,尋找店鋪減利的原因和對策,在人員配置等方麵作了調整。這樣做後,原以為毛巾裏的水分已經擰幹了,此時才明白其實濕漉漉的水分還很多。對許多事情,過去沒采取改進措施,或措施很不得力,自我要求不高不嚴,改進的願望不強烈等等,對這些我都進行了認真的反省。

做預算管理的人認為隻要把費用控製在預算範圍內就好了,而沒有貫徹“費用最小化”的原則。這是因為在泡沫經濟時放鬆了管理,努力不夠,另外也是企業領導人親臨現場不夠,認真程度不足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