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全國航空業整體麵臨虧損,直屬湖南省航空局的長沙航空公司也因體製和經營管理不善而陷入長期虧損,管理和營銷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每開辟一條新航線都要冒極大的風險。因此,王均瑤做出的讓航空公司絕對盈利、自己承擔一切風險的承諾很有誘惑力——對於航空公司而言,當然是想著怎樣才能做到飛機有人坐,機票有人買,飛行一個班次有利潤可掙,而今有人包租承擔風險,當然是好事。一番沒頗費多少周折的談判過後,王均瑤終於和航空管理部門達成協議:他主要負責包機航線的客源提供,航空公司向他收取租機費用。總而言之,這一合作的基礎在於雙方分利,共同賺錢。包機的成功,使25歲的王均瑤一下子成為傳奇人物,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件為溫州農民作臉,為祖上增光,令人既驚且歎的事。
當年7月28日,長沙到溫州的航線開通,一架“安一24”小型民航客機從長沙起飛,平穩降落於溫州機場。王均瑤由此獲得了“膽大包天”的聲譽,實實在在地開辟了新的商業機會。雖然剛開始,他們包租的還隻是小飛機,整個飛機37座,但飛行成本比較低,一趟下來才花18000元。王均瑤當時也隻是做做看,此時他想的隻是怎麼再賺點錢解決溫飽問題,也沒有想利用包飛機做大生意。
第一條航線開通後,兄弟倆嚐到了甜頭,積累了經驗,增強了信心,因而生意越做越膽大。幾年間,他們相繼包下全國50多個地方200多次的支線航班,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私人包機公司——溫州天龍包機有限公司。1996年,又開通了溫州至香港航線。
用包機的方式經營航空運輸業,王均瑤兄弟獲利頗豐,但在壟斷經營主導的航空業,民營資本還隻能遊走在政策的邊緣而無法進入主流。對這個行業了解越來越深入的天龍公司,迫切希望有更大的作為,在航空領域大展身手的想法這時才日益迫切起來。
1999年,均瑤集團利用“人脈”優勢與武航開始親密接觸,探索進一步擴大合作的可行性。這一努力一直到2001年,國內航空業重組已是風起雲湧,虧損嚴重的武航也進入了整合期。均瑤集團的機會終於來到了。武航地處華中腹地,盤踞通衢重鎮,航空市場年吞吐量達近300萬人次,因此武航一直是眾多航空公司拉攏的對象,其中呼聲最高的當屬一直希望將武航劃人其湖北公司版圖的南方航空公司。如果此舉成功,南航將占有湖北航空市場80%的份額。與此同時,海南航空公司、中信泰富等也頻頻與武航接觸。
為了搶占先機,憑借多年與武航在包機交往中所建立的信賴關係,天龍公司於2001年將第一筆4500萬元現金先期注入武航。但此時武航的重組一波三折。對於王氏兄弟而言,一旦武航重組失敗,先期投入的4500萬元極有可能付諸東流!王均金為此飛往武漢交涉不下50次,力挽危局。
當時全國航空業整體麵臨虧損,直屬湖南省航空局的長沙航空公司也因體製和經營管理不善而陷入長期虧損,管理和營銷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每開辟一條新航線都要冒極大的風險。因此,王均瑤做出的讓航空公司絕對盈利、自己承擔一切風險的承諾很有誘惑力——對於航空公司而言,當然是想著怎樣才能做到飛機有人坐,機票有人買,飛行一個班次有利潤可掙,而今有人包租承擔風險,當然是好事。一番沒頗費多少周折的談判過後,王均瑤終於和航空管理部門達成協議:他主要負責包機航線的客源提供,航空公司向他收取租機費用。總而言之,這一合作的基礎在於雙方分利,共同賺錢。包機的成功,使25歲的王均瑤一下子成為傳奇人物,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件為溫州農民作臉,為祖上增光,令人既驚且歎的事。
當年7月28日,長沙到溫州的航線開通,一架“安一24”小型民航客機從長沙起飛,平穩降落於溫州機場。王均瑤由此獲得了“膽大包天”的聲譽,實實在在地開辟了新的商業機會。雖然剛開始,他們包租的還隻是小飛機,整個飛機37座,但飛行成本比較低,一趟下來才花18000元。王均瑤當時也隻是做做看,此時他想的隻是怎麼再賺點錢解決溫飽問題,也沒有想利用包飛機做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