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歐洲的巨變:1517—1648》導讀(1 / 2)

其次,這本書對主題進行敘述的角度非常有特色。整體而言,作者對1517—1648年的這段曆史並沒有增添多少全新性的內容,就連該書的主題詞——基督教世界——也並非他首創。不過,作者並沒有簡單重複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徑,以基督教世界意識的崩潰為論題,重新組合材料,描繪這一個多世紀裏歐洲分裂的進程及情狀,使人耳目一新。全書從闡述“基督教世界”觀念引入,將中世紀末期到16世紀初期的傳統大事作為背景和原因,高度濃縮,然後徐徐展開,從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化開始,接續對自然的空間和理念上的突破,再到傳統史學關注的政治和宗教層麵的衝突及其結局,最後是基督教世界觀念崩潰的結果。作者的敘述幾乎涵蓋了曆史的方方麵麵,既有傳統的政治、軍事、外交,又有經濟、社會生活,更有作為史學新寵的新文化史,幾無遺漏;上至天文,下到研究人體內部構造的解剖學,大到軍國大事,小到禮儀上的舉手投足,盡在掌握。曆史的全貌宛如一幅長卷,徐徐展開。該書用社會史的視角闡述傳統的大主題,留意普通大眾的曆史,以普通人的遊曆感悟開始,以普通人的感慨作為總結,有意凸顯為傳統史學所忽略的群體。不過,作者並沒有將傳統史學的主角——帝王將相——逐出,而是將政治很好地融於整體敘事中,將社會各階層同時置於一個舞台,關注的重點也不在破裂的詳細過程,而在破裂的情狀及表現。全書剪裁得當,即便專業的學者也不會覺得重複。

最後,該書的呈現形式很好。作者非常注重文字表達和情節設計,重視讀者的感受,有意營造文學和戲劇效果,賦予冰冷的數字以生命,把抽象的術語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重視運用當時的各種畫作和文學作品,通過對畫作內容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對文學作品的引用,將讀者拉入曆史語境中,加深讀者的直觀感受。此外,作者還非常注重營造立體的空間效果,注重靜態和動態畫麵的搭配。文中多次使用望遠鏡和廣角鏡頭的比喻,按主題分層次分區域展示,像一個宇航員帶領大家在太空遨遊,俯視歐洲,由遠及近,由表入裏,層次感很強,大大提升了該書的可讀性。譯者流暢的文筆更是錦上添花。

當然,這本書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就作者本人而言,叢書不加注釋和索引的體例,設定的以德國曆史發展為主體的分期,無疑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遺憾。就專業學者和一般讀者而言,一些知識性的訛誤或欠準確,地域上重神聖羅馬帝國而輕英格蘭、法國及公教改革,為求全、求細節而顯得冗雜的敘述等,無疑拉低了這本書的分值。不過,瑕不掩瑜,這些都不能成為否定它的理由。

其次,這本書對主題進行敘述的角度非常有特色。整體而言,作者對1517—1648年的這段曆史並沒有增添多少全新性的內容,就連該書的主題詞——基督教世界——也並非他首創。不過,作者並沒有簡單重複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徑,以基督教世界意識的崩潰為論題,重新組合材料,描繪這一個多世紀裏歐洲分裂的進程及情狀,使人耳目一新。全書從闡述“基督教世界”觀念引入,將中世紀末期到16世紀初期的傳統大事作為背景和原因,高度濃縮,然後徐徐展開,從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化開始,接續對自然的空間和理念上的突破,再到傳統史學關注的政治和宗教層麵的衝突及其結局,最後是基督教世界觀念崩潰的結果。作者的敘述幾乎涵蓋了曆史的方方麵麵,既有傳統的政治、軍事、外交,又有經濟、社會生活,更有作為史學新寵的新文化史,幾無遺漏;上至天文,下到研究人體內部構造的解剖學,大到軍國大事,小到禮儀上的舉手投足,盡在掌握。曆史的全貌宛如一幅長卷,徐徐展開。該書用社會史的視角闡述傳統的大主題,留意普通大眾的曆史,以普通人的遊曆感悟開始,以普通人的感慨作為總結,有意凸顯為傳統史學所忽略的群體。不過,作者並沒有將傳統史學的主角——帝王將相——逐出,而是將政治很好地融於整體敘事中,將社會各階層同時置於一個舞台,關注的重點也不在破裂的詳細過程,而在破裂的情狀及表現。全書剪裁得當,即便專業的學者也不會覺得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