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歐洲存在著內部分歧和受民族主義驅動的競爭,但所有國家之間貨物和資本的流動都完全不受妨礙,大家都屬於聯係緊密的全球性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經濟增長的前提是穩定,而穩定的保障就是各國都接受倫敦金融區的主導地位,把金本位承認為一種世界貨幣體係。在這個意義上,英格蘭銀行掌握著維持世界經濟穩定的鑰匙。船運、保險、利息和出口帶來的隱性收入超過了英國的進口赤字。1897—1898年間,黃金,尤其是來自南非的黃金供應量大增,但英格蘭銀行既未過分增加黃金儲備(因為那將嚴重打擊別國的經濟),也未減少黃金儲備。美國和德國的經濟比英國經濟增長速度快,更有活力。當時就有苗頭,美國有朝一日會主導世界經濟。然而,英國仍然是全球貿易的執牛耳者(盡管它所占的份額在減少),也是最大的對外投資者。大國間為全球經濟資源展開的競爭無疑對國際資本主義經濟的穩定形成了與日俱增的壓力。然而,直到1914年,給歐洲,尤其是歐洲實現了工業化的地區帶來了諸多裨益的體係仍然完好無損。人們普遍對持續的穩定、繁榮和增長滿懷信心。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開幕,博覽會意在展示以歐洲為核心的欣欣向榮的文明,謳歌進步。博覽會上的展出代表著新技術的時代。巨型機器顯示的力量和速度令人讚歎。由5,000個燈泡照亮的“電之宮”實實在在地炫花了參觀者的眼睛。參展的有24個歐洲國家,也有來自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還有美國。博覽會開放的6個月內,訪客多達5,000萬人,參觀者經常目眩神迷,驚歎不已。東歐國家的展覽陣容強大,特別是俄國,它一家就設了9個展館。博覽會的一個突出內容是歐洲“教化的使命”。在那個帝國主義的巔峰時刻,對遙遠殖民地異國風情濃墨重彩的渲染傳達了歐洲統治世界的強有力信息。商業、繁榮與和平似乎保證歐洲的統治地位會千秋萬代地保持下去。前途一片光明。
這種樂觀態度有其根據。19世紀與它之前的時代相比是和平年代,與後來的時代相比更是如此。自從拿破侖時代於1815年宣告結束以來,歐洲沒有發生過遍及大陸的戰爭。不管是1853年到1856年在遙遠的克裏米亞發生的衝突,還是最終促使1871年德國和意大利各自實現統一的簡短戰事,都沒有危及歐洲大陸的普遍和平。壯觀的巴黎世博會舉辦10年後,一位名叫諾曼·安吉爾(Norman Angell)的英國作家寫了一本國際暢銷書《大幻想》(The Great Illusion),他甚至在書中宣稱,在現代,商業和全球各地互相交織的經濟產生的巨大財富使戰爭完全失去了意義。不僅英國人,就連英國以外的許多人也都同意他這個觀點。人們難以想象繁榮、和平與穩定不會千秋永續,更無法預料它們會如此迅速地煙消雲散。
盡管歐洲存在著內部分歧和受民族主義驅動的競爭,但所有國家之間貨物和資本的流動都完全不受妨礙,大家都屬於聯係緊密的全球性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經濟增長的前提是穩定,而穩定的保障就是各國都接受倫敦金融區的主導地位,把金本位承認為一種世界貨幣體係。在這個意義上,英格蘭銀行掌握著維持世界經濟穩定的鑰匙。船運、保險、利息和出口帶來的隱性收入超過了英國的進口赤字。1897—1898年間,黃金,尤其是來自南非的黃金供應量大增,但英格蘭銀行既未過分增加黃金儲備(因為那將嚴重打擊別國的經濟),也未減少黃金儲備。美國和德國的經濟比英國經濟增長速度快,更有活力。當時就有苗頭,美國有朝一日會主導世界經濟。然而,英國仍然是全球貿易的執牛耳者(盡管它所占的份額在減少),也是最大的對外投資者。大國間為全球經濟資源展開的競爭無疑對國際資本主義經濟的穩定形成了與日俱增的壓力。然而,直到1914年,給歐洲,尤其是歐洲實現了工業化的地區帶來了諸多裨益的體係仍然完好無損。人們普遍對持續的穩定、繁榮和增長滿懷信心。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開幕,博覽會意在展示以歐洲為核心的欣欣向榮的文明,謳歌進步。博覽會上的展出代表著新技術的時代。巨型機器顯示的力量和速度令人讚歎。由5,000個燈泡照亮的“電之宮”實實在在地炫花了參觀者的眼睛。參展的有24個歐洲國家,也有來自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還有美國。博覽會開放的6個月內,訪客多達5,000萬人,參觀者經常目眩神迷,驚歎不已。東歐國家的展覽陣容強大,特別是俄國,它一家就設了9個展館。博覽會的一個突出內容是歐洲“教化的使命”。在那個帝國主義的巔峰時刻,對遙遠殖民地異國風情濃墨重彩的渲染傳達了歐洲統治世界的強有力信息。商業、繁榮與和平似乎保證歐洲的統治地位會千秋萬代地保持下去。前途一片光明。
這種樂觀態度有其根據。19世紀與它之前的時代相比是和平年代,與後來的時代相比更是如此。自從拿破侖時代於1815年宣告結束以來,歐洲沒有發生過遍及大陸的戰爭。不管是1853年到1856年在遙遠的克裏米亞發生的衝突,還是最終促使1871年德國和意大利各自實現統一的簡短戰事,都沒有危及歐洲大陸的普遍和平。壯觀的巴黎世博會舉辦10年後,一位名叫諾曼·安吉爾(Norman Angell)的英國作家寫了一本國際暢銷書《大幻想》(The Great Illusion),他甚至在書中宣稱,在現代,商業和全球各地互相交織的經濟產生的巨大財富使戰爭完全失去了意義。不僅英國人,就連英國以外的許多人也都同意他這個觀點。人們難以想象繁榮、和平與穩定不會千秋永續,更無法預料它們會如此迅速地煙消雲散。
然而,歐洲還有很不美好的另外一麵。大陸各地的社會結構都在迅速改變,雖然步伐很不均勻。有的地區實現了迅速而深刻的工業化,但仍有大片地區以農業為主,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說隻有原始的農業。到1913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大約4br5勞動人口的謀生方式依舊是麵朝黃土背朝天。整個歐洲的農民超過勞動人口的2br5。隻有在英國,務農的人數降到了勞動人口的1br10多一點兒。1913年,隻有英國、比利時和(令人驚訝的)瑞士的勞動人口中,有2br5以上是產業工人,連德國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多數歐洲人仍然居住在村莊和小鎮裏。生活水平的確在不斷改善,但大多數歐洲人的生活仍然十分艱難,無論他們是在柏林、維也納或聖彼得堡這類快速膨脹大都市的汙穢環境裏尋求工作,還是留在鄉間,靠土裏刨食勉強度日。許多人用腳投票,遠走他鄉,因生活貧困、沒有出路而離開祖國。幾百萬歐洲人完全沾不到繁榮和文明的好處,迫不及待地要出外闖蕩。1907年,向美利堅合眾國移民的人數達到頂峰,一年內就有100多萬歐洲人到達大西洋彼岸。20世紀開始後,移民人數比前一個十年猛增了3倍,大批移民從奧匈帝國和俄國逃向美國。不過,最多的移民來自意大利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