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部分描繪的是人間生活場景。在華蓋下麵,有一個年老貴婦,她拄杖而立,似乎年老體衰,她身後有三名侍女恭謹地跟隨著,前麵有兩個男子跪著迎接她。女主人雖然隻是一個側麵像,但顯得很突出。她身體肥胖,身軀微彎,動作緩慢,身份高貴,衣服的線條細密流暢,表現出絲綢衣服的柔滑質感。這個場景的下麵,還有幾個男子坐在帳幔間,他們圍著鼎壺等食具,看來正在宴會。
帛畫的下段描繪地下世界。一個裸體男子雙手托起象征大地的平板,腳踏雙魚,左右各有一龜,龜背上有隻貓頭鷹,巨人前麵還有一些水生動物在遊動。古時人們認為大地是浮遊於海上,所以地下部分是水世界。帛畫中,還有數條巨龍從上而下纏繞著,把畫麵分為幾個部分。
這件作品想象奇特,內容豐富,既有各種神奇動物、神人和天象,又有人間生活的真實的描繪。古人把天、地、人視為有分有合的整體,這幅帛畫即是古代世界觀和宇宙觀的形象展示。
藝人在帛上塗色,畫線。顏色有紅、青、黃、銀等色,顯得很華貴。墓中還出土華麗的繡品。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畫則著重描繪墓主人的生活場景,包括進食、織造、看病,觀賞歌舞、角鬥表演。帛畫繪有大型的車馬儀仗行列,炫耀出漢代官吏的顯赫聲威。
畫像石
西漢晚期畫像石雕刻手法較為單一,主要是減地淺浮雕(把形象之外的空白處淺鏟一層,以突出形象),內容與壁畫區別不大。河南唐河出土的石墓結構呈“回”字形,年代大約是公元18年。墓中畫像石描繪了迎賓、馴虎、樂舞等場麵,有羽人、青龍、白虎、朱雀等其布局疏朗,主題突出,形象如剪影,凝重醒目。
東漢前中期的墓室畫像在山東、河南多有發現,有的規模巨大,畫像總麵積達四五平方米,雕刻技法也逐漸豐富。除墓室外,東漢在祠堂裏和闕(宗廟和陵墓前的紀念性石雕)前也發現有畫像石,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東的武氏石祠與孝堂山石祠。
位於山東嘉祥縣的武氏祠,包括四個石祠和雙闕、碑、石柱、石獅等部分,建成時間在公元147~151年。這四個石祠都修成房屋狀,高和寬約1米,進深約1.5~2米。石室內部遍刻圖畫,在每一麵牆上都分二層乃至五層,在各層上分別刻出古代帝王如堯、舜、桀;古代賢人如老子、孔子、周公、管仲;古代勇士如刺殺秦王的荊軻、刺殺韓王的聶政,還有神話人物及神獸,如伏羲、女媧、西王母、東王公、龍、鳳、鶴等。古代藝人選取著名的曆史事件和曆史故事,設計典型的場麵,宣揚濃厚的傳統道德意識和文化觀念,表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曆史觀。在荊軻刺秦王的場景中,作者表現出荊軻把匕首向秦王奮力一擲,可是匕首沒有刺中目標,卻刺進柱子的情景。圖畫以殿柱為中心展開,秦王和荊軻這兩個敵手互相對望著,圍繞著柱子急速地奔跑;周圍的人嚇呆了,有的人甚至被撞倒在地,桌案也被擊成碎塊,可見衝突之激烈。為了突出荊軻的勇武,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把匕首畫成穿透柱子,露出了尖鋒的樣子,由此可見荊軻投出匕首時懷著多麼強烈的仇恨,用了多麼大的力量。在這幅畫中,工匠沒有花費精力去刻畫各個人的表情,也不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實比例,而是將表現的重心放到戲劇性的場景上和緊張的氣氛中。工匠們的藝術表現手法較豐富,除了以浮雕刻畫人物外,他們還用在畫麵上刻陰線的手法突出人物動作的力度和衣裙的飄動。
畫像中還表現出墓主人生前的出行、宴飲、狩獵等活動,還刻畫有百戲、庖廚、步戰、車戰、水戰以及幻想的海神之戰、魚龍征戰等。總之,在45塊畫像石上,藝人把現實與幻想、過去與現在、個人與民族、曆史與生活全部集中在一起,並且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