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本知的自己(1 / 3)

第二,擺脫恐懼心理。佛教十分強調臨終助念,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使死者擺脫對於死亡的恐懼心理,並且因為善念助緣,而使臨終者往生到善道。臨終者應該帶著一種祥和、喜悅的心情離開人世。但是,有些人不信因果,在世時做盡惡事,沒有做過一點利益他人的事情,他們怎麼能夠帶著喜悅祥和的心情離開人世呢?他們定然是會以一種極其恐懼的心理離開人間的。而要擺脫恐懼心理,就隻能在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你要明白,自己一生中做了什麼,在臨死時都會一一呈現在你眼前,絲毫不差。

第三,唯有業力隨身。我們經常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說,每個人在世間辛辛苦苦奮鬥幾十年,盡管會有家庭、財富、事業、地位和名利等等,但是,在臨死時這些都是帶不去的。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也造就了各種善惡業力和習氣,而這些才是會隨著我們的死生一起流轉的。你自己所做下的善業或惡業,都是造成你以後趨入哪個道,過著哪種境遇生活的起因。

第四,生死大過一切。若要問我,在這個世間什麼最重要,什麼是最值得我們花費心力去思考,身體力行去做的?那就是生死問題了。你要知道,世間的一切不過是須臾即逝的,但是生死大事,卻直接關係著你來世的生活,甚至關係著你臨死的刹那感受。有人在臨死時麵色紅潤,表情安詳,可想而知,這人在生前必定做過許多善事,而他要去的地方也定是人天善道,甚至往生淨土。但是,有些人在臨死時,臉上顯出恐懼而緊張的神情,痛苦萬分,那也可想而知,這人在生前都做過什麼事了。因此說,你有再多的財富,也買不來心安理得,更買不來這份安詳和平靜。

可見,若要修行有所收獲和成就,就要對生死問題有比較正確的了解,能夠依照佛陀的言教做好生活中的事情。在生死和因果上,人人皆是平等,不論貧富貴賤,人們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

佛光偈語

無瑕人身,實在難得,珍惜今生好光陰;

臨終助念,解除恐懼,往生善道是根本;

世間一切,都帶不去,唯有善惡業隨身;

生死問題,大過一切,平時行善才心安。

隻偷一次

石屋禪師外出雲遊,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暢談之下,非常投緣,這時天色已晚,兩人商量就近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禪師聽到房間裏有聲音,就問這位朋友:“天亮了嗎?”對方回說:“沒有!現在還是半夜。”

石屋禪師心想,這個人能在深夜漆黑中摸索,可能是一個相當高明的人。於是又注意聽。那個人又慢慢摸到他身邊,石屋禪師一把就抓住他:“你到底是誰?”

這個人知道瞞不住了,就說:“對不起,我是小偷!”

“原來是個小偷,你前後一共偷過幾次?”

第二,擺脫恐懼心理。佛教十分強調臨終助念,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使死者擺脫對於死亡的恐懼心理,並且因為善念助緣,而使臨終者往生到善道。臨終者應該帶著一種祥和、喜悅的心情離開人世。但是,有些人不信因果,在世時做盡惡事,沒有做過一點利益他人的事情,他們怎麼能夠帶著喜悅祥和的心情離開人世呢?他們定然是會以一種極其恐懼的心理離開人間的。而要擺脫恐懼心理,就隻能在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你要明白,自己一生中做了什麼,在臨死時都會一一呈現在你眼前,絲毫不差。

第三,唯有業力隨身。我們經常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說,每個人在世間辛辛苦苦奮鬥幾十年,盡管會有家庭、財富、事業、地位和名利等等,但是,在臨死時這些都是帶不去的。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也造就了各種善惡業力和習氣,而這些才是會隨著我們的死生一起流轉的。你自己所做下的善業或惡業,都是造成你以後趨入哪個道,過著哪種境遇生活的起因。

第四,生死大過一切。若要問我,在這個世間什麼最重要,什麼是最值得我們花費心力去思考,身體力行去做的?那就是生死問題了。你要知道,世間的一切不過是須臾即逝的,但是生死大事,卻直接關係著你來世的生活,甚至關係著你臨死的刹那感受。有人在臨死時麵色紅潤,表情安詳,可想而知,這人在生前必定做過許多善事,而他要去的地方也定是人天善道,甚至往生淨土。但是,有些人在臨死時,臉上顯出恐懼而緊張的神情,痛苦萬分,那也可想而知,這人在生前都做過什麼事了。因此說,你有再多的財富,也買不來心安理得,更買不來這份安詳和平靜。

可見,若要修行有所收獲和成就,就要對生死問題有比較正確的了解,能夠依照佛陀的言教做好生活中的事情。在生死和因果上,人人皆是平等,不論貧富貴賤,人們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

佛光偈語

無瑕人身,實在難得,珍惜今生好光陰;

臨終助念,解除恐懼,往生善道是根本;

世間一切,都帶不去,唯有善惡業隨身;

生死問題,大過一切,平時行善才心安。

隻偷一次

石屋禪師外出雲遊,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暢談之下,非常投緣,這時天色已晚,兩人商量就近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禪師聽到房間裏有聲音,就問這位朋友:“天亮了嗎?”對方回說:“沒有!現在還是半夜。”

石屋禪師心想,這個人能在深夜漆黑中摸索,可能是一個相當高明的人。於是又注意聽。那個人又慢慢摸到他身邊,石屋禪師一把就抓住他:“你到底是誰?”

這個人知道瞞不住了,就說:“對不起,我是小偷!”

“原來是個小偷,你前後一共偷過幾次?”

“我做小偷好多年了,偷的次數數不清了!”

“你每次偷過以後,快樂能維持多久?”

“那要看偷的東西的價值如何,最多能維持八天,過了以後還是不快樂。”

“原來你是個鼠賊小小偷,為什麼你不大大地偷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