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研究的語言危機(1 / 3)

當然類似的事件我們可以當做笑話看,可是對當事人來說可是一點也笑不出來。我這二十年來經常帶學生或學員到農、漁村做調查,並指導他們寫田野報告,不會講閩南話的不必討論,會講閩南話的年輕人也常出狀況。有個學生的報告提到某村的民防組織有“葫蘆隊”,經詢問何謂“葫蘆隊”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僅說報道人如是說,我要他將報道人的說詞重複說出,立刻聽出應是“護路隊”;他“抓到”的詞是“葫蘆隊”必定影響心中的認知,報道人所言自然也就難以理解,獲得正確的名詞後,再去詢問報道人很快就了解護路隊的相關資訊。另一年帶領一個澎湖暑期短期調查,看到一篇報告中有很多“銅枝”,細讀原文才知應是“童乩”,那位學員是土生土長的澎湖人,隻是自小在市鎮中生活,對鄉村中習見的神媒竟然毫無所知,她對調查主題的關鍵詞既然茫然無所知,調查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也曾經拜讀過對閩南語一知半解的“研究者”,撰寫的有關閩南諺語的“研究論文”。

對閩南語無法駕馭,在做調查搜集資料時很可能錯過重要的線索。三年前我帶學生在南靖的璞山做田野調查實習,做婚姻習俗研究的學生報告說璞山人稱“行聘”為kua ama,我反問她是否有在準新娘的項上戴項鏈或其他物件,她否認有此事;我解釋kua ama在閩南語中有兩個可能的意思,其一是“割脖子”,另一是“戴脖子”,前者可能性較小;其後她再經過一番追索後,終於獲知昔時璞山人行聘時,要將部分聘金以紅紙包裹,再用紅線綁好,待準新娘的父母拜完天公後,準新娘坐在米鬥上,由準新郎的父親將聘金戴在其項上(沙仁高娃2010:241—242)。有時我會懷疑,現在每天不斷出版的閩南文化研究論文中,有多少是由像上述粗通閩南語的研究者,根據囫圇吞棗的調查資料寫出來的。

談到漢語的問題,當老師的大約都有一肚子苦水,現在年輕人的寫作與言談的素質是每況愈下。不知從何時開始,“然後”成為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發語詞,我在上課時曾數次要求學生做口頭報告時不可在每句前都說“然後”,結果常是被要求的學生先結結巴巴地說兩三句,但接著又“然後”如故。另一個年輕人的口頭禪是“直接”,例如:直接將對聯貼於門柱上,我會問學生是否有“間接”的可能,才要強調“直接”。還有完全是廢話的詞,很多台灣人常常會說“做…的動作”,其實這些字詞完全是不必要的,如:“新郎新娘做交換戒指的動作”;“新郎新娘交換戒指”豈不更簡單利落。我在小學時代,學校還有教“說話”的課,猶記得老師教導:“沒受過教育的粗人說話才有口頭禪”;電視的布袋戲節目中的醜角也以台詞充滿口頭禪來凸顯。現在的年輕人大概隻能以閩南諺語說:書都讀到背上k’a tsia p’i去了。

當然類似的事件我們可以當做笑話看,可是對當事人來說可是一點也笑不出來。我這二十年來經常帶學生或學員到農、漁村做調查,並指導他們寫田野報告,不會講閩南話的不必討論,會講閩南話的年輕人也常出狀況。有個學生的報告提到某村的民防組織有“葫蘆隊”,經詢問何謂“葫蘆隊”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僅說報道人如是說,我要他將報道人的說詞重複說出,立刻聽出應是“護路隊”;他“抓到”的詞是“葫蘆隊”必定影響心中的認知,報道人所言自然也就難以理解,獲得正確的名詞後,再去詢問報道人很快就了解護路隊的相關資訊。另一年帶領一個澎湖暑期短期調查,看到一篇報告中有很多“銅枝”,細讀原文才知應是“童乩”,那位學員是土生土長的澎湖人,隻是自小在市鎮中生活,對鄉村中習見的神媒竟然毫無所知,她對調查主題的關鍵詞既然茫然無所知,調查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也曾經拜讀過對閩南語一知半解的“研究者”,撰寫的有關閩南諺語的“研究論文”。

對閩南語無法駕馭,在做調查搜集資料時很可能錯過重要的線索。三年前我帶學生在南靖的璞山做田野調查實習,做婚姻習俗研究的學生報告說璞山人稱“行聘”為kua ama,我反問她是否有在準新娘的項上戴項鏈或其他物件,她否認有此事;我解釋kua ama在閩南語中有兩個可能的意思,其一是“割脖子”,另一是“戴脖子”,前者可能性較小;其後她再經過一番追索後,終於獲知昔時璞山人行聘時,要將部分聘金以紅紙包裹,再用紅線綁好,待準新娘的父母拜完天公後,準新娘坐在米鬥上,由準新郎的父親將聘金戴在其項上(沙仁高娃2010:241—242)。有時我會懷疑,現在每天不斷出版的閩南文化研究論文中,有多少是由像上述粗通閩南語的研究者,根據囫圇吞棗的調查資料寫出來的。

談到漢語的問題,當老師的大約都有一肚子苦水,現在年輕人的寫作與言談的素質是每況愈下。不知從何時開始,“然後”成為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發語詞,我在上課時曾數次要求學生做口頭報告時不可在每句前都說“然後”,結果常是被要求的學生先結結巴巴地說兩三句,但接著又“然後”如故。另一個年輕人的口頭禪是“直接”,例如:直接將對聯貼於門柱上,我會問學生是否有“間接”的可能,才要強調“直接”。還有完全是廢話的詞,很多台灣人常常會說“做…的動作”,其實這些字詞完全是不必要的,如:“新郎新娘做交換戒指的動作”;“新郎新娘交換戒指”豈不更簡單利落。我在小學時代,學校還有教“說話”的課,猶記得老師教導:“沒受過教育的粗人說話才有口頭禪”;電視的布袋戲節目中的醜角也以台詞充滿口頭禪來凸顯。現在的年輕人大概隻能以閩南諺語說:書都讀到背上k’a tsia p’i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