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看到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趨向激烈這一點非常重要。硬力量的競爭從來就沒有停止,也不會停止。但硬力量的效用正在下降。在近代,硬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為國家間的優劣主要是一個國家能否在戰爭中勝出。到了冷戰,進入核武器時代,美蘇兩國之間不僅在硬力量上競爭,主要表現在核武器等方麵,而且也在軟力量方麵競爭,表現為意識形態的競爭。冷戰後,硬力量的使用及其效用受到更大的限製。美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東)的軍事勝利並沒有使它成為一個勝利者;相反,軍事上的勝利正在給它帶來無窮的負擔。美國的軟力量也不如從前。民主、自由、人權等都是其軟力量的核心。但當美國使用其霸權地位,使用各種方法向全世界推行美式民主的時候,其不再是軟力量。近年來其所推行的顏色革命,在取得了早期的勝利後,最近遇到很大的麻煩。硬力量和軟力量是相輔相成的,但如果沒有軟力量,硬力量的使用就沒有道德基礎。
當意識到軟力量的重要性之後,中國也在追求軟力量。但要明確意識到,重要的不僅僅是硬力量或者軟力量本身,而且更是使用的方法。就蘇聯來說,硬力量的軟性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軟力量的硬性使用倒沒有好的效果。
軟力量,顧名思義,就是人們自覺自願地接受。中國唐朝的文化能夠走向亞洲各國,不是政府推動的結果,而是人們自願接受的結果。很多本來屬於軟力量的東西,被政府來推動,就失去了軟性。無論是以意識形態的名義還是以文化的名義,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中國如果要在國際社會推行軟力量,就必須考慮社會的力量。要明確的是,社會而非政府,是軟力量的載體。我想,儒學的複興及其國際影響力的擴大過程,社會應當起到主導作用。
《文化縱橫》:近年來,民族主義在中國贏得了很多擁躉,儒學作為一種軟力量的來源,在一定意義上也與其相表裏。這是因為中國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文明競爭的角度來看,中國還處於極其弱小的地位,甚至可以說百餘年來,我們幾乎沒有取得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如你所說,硬力量與軟力量必須相輔相成,因此,沒有軟力量的大國是危險的。那麼,儒學是不是中國尋求軟力量的一種恰當選擇,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嗎?
鄭永年:民族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在中國迅速崛起是有多方麵的因素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主動向西方學習。但在1989年之後,西方製裁中國,中國人開始反思。隨著中國本身的崛起,中國的文明自信心也開始恢複。這同時也是因為全球化。全球化在把中國整合進世界體係的同時也使得國人看到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不同,這樣就比較容易建立自我認同。
鄭永年:看到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趨向激烈這一點非常重要。硬力量的競爭從來就沒有停止,也不會停止。但硬力量的效用正在下降。在近代,硬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為國家間的優劣主要是一個國家能否在戰爭中勝出。到了冷戰,進入核武器時代,美蘇兩國之間不僅在硬力量上競爭,主要表現在核武器等方麵,而且也在軟力量方麵競爭,表現為意識形態的競爭。冷戰後,硬力量的使用及其效用受到更大的限製。美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東)的軍事勝利並沒有使它成為一個勝利者;相反,軍事上的勝利正在給它帶來無窮的負擔。美國的軟力量也不如從前。民主、自由、人權等都是其軟力量的核心。但當美國使用其霸權地位,使用各種方法向全世界推行美式民主的時候,其不再是軟力量。近年來其所推行的顏色革命,在取得了早期的勝利後,最近遇到很大的麻煩。硬力量和軟力量是相輔相成的,但如果沒有軟力量,硬力量的使用就沒有道德基礎。
當意識到軟力量的重要性之後,中國也在追求軟力量。但要明確意識到,重要的不僅僅是硬力量或者軟力量本身,而且更是使用的方法。就蘇聯來說,硬力量的軟性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軟力量的硬性使用倒沒有好的效果。
軟力量,顧名思義,就是人們自覺自願地接受。中國唐朝的文化能夠走向亞洲各國,不是政府推動的結果,而是人們自願接受的結果。很多本來屬於軟力量的東西,被政府來推動,就失去了軟性。無論是以意識形態的名義還是以文化的名義,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中國如果要在國際社會推行軟力量,就必須考慮社會的力量。要明確的是,社會而非政府,是軟力量的載體。我想,儒學的複興及其國際影響力的擴大過程,社會應當起到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