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作,其文學性美不勝收,詞句熔鑄本事、典故之精巧往往令人歎為觀止,因而解讀唐宋詞作,需要文化積蘊。在這方麵,《唐宋詞的魅力》作者不厭其煩,精細考察詞句背後的本事、典故,由此揭櫫詞旨。如柳永佳作《望海潮》上闋的“參差十萬人家”,不過尋常之句,經潘裕民一挖掘,文學的曆史意義就展露出來了:“用‘參差十萬人家’總寫一筆,從而把當時杭州的內景外觀都生動而逼真地表現出來了。吳自牧《夢粱錄》說:‘柳永《詠錢塘》詞曰:‘參差十萬人家’。此元豐前語也’。據記載,北宋初期主客戶共為七萬零五百三十七戶(《太平寰宇記》),到北宋中期便增加到二十萬零二千八百一十六戶(《元豐九域誌》),將近兩倍。此詞作於元豐(神宗年號)前七十年左右,說‘十萬人家’,可謂實錄”。“參差十萬人家”,並非詞人麵壁虛語,卻是元豐前的實錄。此類發掘,在第八章講詞史、第九章論詞人、第十章析詞作中,為數尚眾。尤其是宋代,文化發達,宋人詞端書卷氣不時撲麵而來,中學語文教師們有待持續增厚文化底蘊,才能勝讀,也免於隻會拾人牙慧。
《唐宋詞的魅力》品讀一句之新、一韻之奇,能夠得心應手,該著談言微中,更主要的是立足於著者對詞體的透徹把握。詞藝、詞心的品鑒,應基於對詞這一韻文體式的清晰完整縝密的理解。《唐宋詞的魅力》第一章至第七章談詞體,以大量篇幅對詞體進行理論性闡釋,這無疑極大地豐富了中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在詩歌發展的長河中,詞不僅是詩之餘、曲之濫觴,它還有其自身本位因而具有獨特永恒的魅力,著者通過縱向與橫向的對比,揭示詞的形成、發展及演變過程,闡發了詞的高度繁榮與它擺脫“回歸詩本位”或“固守曲子本位”的藩籬有關,詞因而在言誌緣情、雅化俗化、合樂不合樂方麵發揮著非同凡響的作用。為使中學語文教師這一特定對象更易於理解、接受、運用詞體知識,著者大量采用例證、比較方法,較為係統地予以詮釋。如同是表現離別相思之情,詩詞曲的寫法不可能一樣,杜甫《月夜》詩,“是作者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時所作,寫的是自己月夜思親的心情,但在構思上,作者從反麵涉筆,別開生麵,誠如清人施補華所說,此詩‘可謂無筆不曲’”,而李清照《醉花陰》詞與王德信《別情》曲雖“都是寫由於思念愛人而使自己消瘦不堪,而詞是用‘黃花’自比,顯得含蓄雋永,曲則直言‘縷帶寬三寸’,顯得明白透徹”。諸如此類的詮釋,簡潔直觀,既能彰顯詞的美學特質及藝術魅力,又更能加深讀者的印象,深化中學語文教師們的知識結構。
唐宋詞作,其文學性美不勝收,詞句熔鑄本事、典故之精巧往往令人歎為觀止,因而解讀唐宋詞作,需要文化積蘊。在這方麵,《唐宋詞的魅力》作者不厭其煩,精細考察詞句背後的本事、典故,由此揭櫫詞旨。如柳永佳作《望海潮》上闋的“參差十萬人家”,不過尋常之句,經潘裕民一挖掘,文學的曆史意義就展露出來了:“用‘參差十萬人家’總寫一筆,從而把當時杭州的內景外觀都生動而逼真地表現出來了。吳自牧《夢粱錄》說:‘柳永《詠錢塘》詞曰:‘參差十萬人家’。此元豐前語也’。據記載,北宋初期主客戶共為七萬零五百三十七戶(《太平寰宇記》),到北宋中期便增加到二十萬零二千八百一十六戶(《元豐九域誌》),將近兩倍。此詞作於元豐(神宗年號)前七十年左右,說‘十萬人家’,可謂實錄”。“參差十萬人家”,並非詞人麵壁虛語,卻是元豐前的實錄。此類發掘,在第八章講詞史、第九章論詞人、第十章析詞作中,為數尚眾。尤其是宋代,文化發達,宋人詞端書卷氣不時撲麵而來,中學語文教師們有待持續增厚文化底蘊,才能勝讀,也免於隻會拾人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