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繁榮,還表現在風格流派的爭奇鬥豔,形式的完備和多樣化。《全唐詩序》說:“詩盈數萬,格調各殊。” 詩人在自己所處的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以獨特的藝術彩筆“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陸機《文賦》)、“精思獨悟,不屑為苟同”(《全唐詩·序》),從而形成唐詩在風格上的多樣化。
就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詩人看,他們的風格就各不相同:李白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杜甫是沉鬱頓挫,蒼涼悲壯,“爾見縷格律,盡工盡善”(白居易《與元九書》);白居易則語言通俗,淺切坦夷,“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薛雪《一瓢詩話》)。
從詩歌流派看,不僅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而且還有“元和體”、韓(愈)孟(郊)並稱等。
在形式上,凡是過去產生的詩歌樣式,如四言、五言、七言古詩,長短句樂府,都由唐代詩人們繼承了下來,而五、七言絕句,五、七言律詩,以至排律等形式都是在唐代臻於成熟的,同時還開創造了因事命題的新樂府,真可謂詩體大備矣!
另外,詩歌的普及程度也能反映唐詩的興盛情況:在唐代,作家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極為廣泛,愛好詩歌成了普遍的風氣。翻開《全唐詩》,我們可以看到唐詩不隻是文人的作品,還有帝王、將相、朝士、布衣以及工匠、商人、婢妾歌妓、僧道尼姑,以及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無名氏的詩作。此外,還有少數民族詩人,如維吾爾族的坎曼爾(1959年在新疆若羌縣樓蘭古城遺址發現他用漢文手抄的《賣炭翁》全文,以及他自己用漢文寫的三首詩,其一為《訴豺狼》)。唐代小說也不少引用了詩歌。人們利用詩歌寫景抒情、詠物言誌、賜別送行、賀喜吊喪。有的用詩為人代寫書信,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兩首長篇七古,談情說愛。此外,還流傳著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在旗亭聽歌妓唱詩的故事以及白居易的詩傳誦於“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的史實。可見,在唐代,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已經從貴族文人的壟斷之中初步解放出來,為社會各個階層所廣泛采用,出現了詩歌大普及的盛況。
總之,古典詩歌,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經過近兩千年漫長的發展演變,到了唐代,無論是體製的完備還是題材的多樣,無論是意境的深邃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現實的廣度,在封建社會,已達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
所以,魯迅先生曾風趣地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魯迅書信集》)可見,唐詩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確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
唐詩的繁榮,還表現在風格流派的爭奇鬥豔,形式的完備和多樣化。《全唐詩序》說:“詩盈數萬,格調各殊。” 詩人在自己所處的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以獨特的藝術彩筆“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陸機《文賦》)、“精思獨悟,不屑為苟同”(《全唐詩·序》),從而形成唐詩在風格上的多樣化。
就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詩人看,他們的風格就各不相同:李白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杜甫是沉鬱頓挫,蒼涼悲壯,“爾見縷格律,盡工盡善”(白居易《與元九書》);白居易則語言通俗,淺切坦夷,“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薛雪《一瓢詩話》)。
從詩歌流派看,不僅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而且還有“元和體”、韓(愈)孟(郊)並稱等。
在形式上,凡是過去產生的詩歌樣式,如四言、五言、七言古詩,長短句樂府,都由唐代詩人們繼承了下來,而五、七言絕句,五、七言律詩,以至排律等形式都是在唐代臻於成熟的,同時還開創造了因事命題的新樂府,真可謂詩體大備矣!
另外,詩歌的普及程度也能反映唐詩的興盛情況:在唐代,作家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極為廣泛,愛好詩歌成了普遍的風氣。翻開《全唐詩》,我們可以看到唐詩不隻是文人的作品,還有帝王、將相、朝士、布衣以及工匠、商人、婢妾歌妓、僧道尼姑,以及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無名氏的詩作。此外,還有少數民族詩人,如維吾爾族的坎曼爾(1959年在新疆若羌縣樓蘭古城遺址發現他用漢文手抄的《賣炭翁》全文,以及他自己用漢文寫的三首詩,其一為《訴豺狼》)。唐代小說也不少引用了詩歌。人們利用詩歌寫景抒情、詠物言誌、賜別送行、賀喜吊喪。有的用詩為人代寫書信,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兩首長篇七古,談情說愛。此外,還流傳著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在旗亭聽歌妓唱詩的故事以及白居易的詩傳誦於“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的史實。可見,在唐代,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已經從貴族文人的壟斷之中初步解放出來,為社會各個階層所廣泛采用,出現了詩歌大普及的盛況。
總之,古典詩歌,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經過近兩千年漫長的發展演變,到了唐代,無論是體製的完備還是題材的多樣,無論是意境的深邃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現實的廣度,在封建社會,已達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
所以,魯迅先生曾風趣地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魯迅書信集》)可見,唐詩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確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