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做一個美好的讀書人(2 / 2)

讀書還要善於選擇,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功利地讀。讀書要講究方法,“不是抓緊每一分鍾學習,而是抓緊學習的每一分鍾”。對於一線教師來說,要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說結合,讀用結合,讀書要借鑒,讀書需要意誌。

在閱讀的過程中,由於書不同,人不同,讀書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讀的結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讀書的境界也有雅俗、高低之別。這中間最高的境界,就是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沒有功利的目的,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還有一點必須強調:讀書是一項苦中有樂的工程,貴在及時,重在堅持。沒有極大的毅力支撐,是很難將閱讀進行到底的。

不讀書的人生是蒼白的

我讀書有個習慣,就是“書不離筆”。遇到好的書或文章,我喜歡抄讀,可以加深記憶,增強理解。抄讀的過程,就是消化知識的過程,對所讀內容理解越透徹,體會越深刻,則記憶越牢。長期以來,我堅持讀、抄結合,讀書筆記積累了幾十本,用時信手拈來,讓我受益無窮。我認為動筆的好處在於以讀促思、以思促寫、邊寫邊讀。同時,有了自己的閱讀經驗和體會,記錄下來,還可以與人交流和分享。當然,我的“書不離筆”,不僅僅是在讀書時的摘抄、批注、評點之類的“寫”,也包括寫讀書筆記、寫文章,乃至從事課題研究、著書立說等。

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僅是一種樂趣,還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我始終認為,閱讀是與思考相隨的。讀書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實。沒有思索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我們的老祖宗一向重視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其實,思考的過程也是求異的過程。對此,培根有個形象的比喻,說我們讀書做學問不要像螞蟻那樣隻顧整天忙忙碌碌地儲存,而不去做加工的功夫,也不要像蜘蛛那樣整天隻顧吐絲,而不注意汲取營養,而應該像蜜蜂那樣既注重采集原料,同時也對原料進行加工、製作,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產品。

讀書亦然,要結合自己的經曆和思考,使自己的思想係統化。“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讀書關鍵在於有思維,這是“人為萬物之靈”之本質。有了思維,知識才活了,能夠發展,能夠創新,能夠超越自己。

同時,閱讀時大可不必那麼拘謹,或正襟危坐,或集中一段時間來閱讀。有時候,不妨就躺在床上隨便翻翻,看到哪裏算哪裏,不一定一口氣把一本書讀完。就拿我來說,讀理論書籍有時候比較枯燥,但讀人物傳記、教育隨筆、詩歌散文,就感到很有趣。這些書看起來與我們的教學與研究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些著作中所蘊含的思想對我們影響是深刻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真正的閱讀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讀書是教師的必需,正像我們人需要吃飯、休息等一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說教育教學的實踐曆練是“行萬裏路”的話,那麼向書本學習就是“讀萬卷書”。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讀書人”都是一個美好的身份。人生擁有這麼漫長的時光,如果一輩子不讀上幾百本書,不享受詩意的閱讀,這樣的人生是蒼白的、可憐的。由此,我想起了清朝文學家張潮《幽夢影》中的話:“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浮躁的年代,我們能有時間、有精力、有心境徜徉在閱讀的天地中,確實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情。

潘裕民

2015年10月26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