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家的男孩
鍾南山—這是一個美好的、蘊含著祝福與期盼的名字。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日,在南京中央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鍾世藩從護士手中接過初生的嬰兒。嬰兒閉著眼,攥緊拳頭,用盡全身力氣啼哭著,哭聲響亮。鍾世藩笑了。這是鍾家的孩子,他和廖月琴的頭生子。這年,鍾世藩三十五歲,廖月琴二十五歲。
鍾世藩一九〇一年出生於廈門,父母去世得早,他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跟著叔叔在廈門讀書。因為沒有父母照顧,鍾世藩從小便堅強自立。他發奮苦讀,中學畢業後,考入了北京協和醫學院。一九二四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僅招收四十名新生。經過幾年寒窗苦讀,一九三〇年鍾世藩順利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同屆的四十名醫學院學生,隻有八名順利畢業,鍾世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身世坎坷的鍾世藩,如一顆落在岩石上的種子,在逆境之中倔強生長,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兒科醫生。
鍾世藩父母早亡,童年不幸,而他美麗溫婉的妻子廖月琴,則自幼備受父母嗬護,童年生活幸福而美好。廖月琴一九一一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頗有名望的廖氏家族。廖家家道殷實,家風良好,子弟知書達理,在島上頗受尊重。林語堂之妻廖翠鳳,亦出自廖氏家族。廖月琴是家中的二女兒,她還有姐姐廖素琴和弟弟廖永廉,她的童年時代是在廖家老宅度過的,後來又搬進了離老宅不遠的、由父親親自設計建造的廖家小樓裏。她和家人就在廖家小樓裏生活,讀書、彈琴、嬉戲……日子平安而喜樂。少女時代,廖月琴在鼓浪嶼毓德女中就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廈門女子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當年的鼓浪嶼毓德女中,是廈漳地區教育水準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女校。毓德女中以培養德智體群四育並臻的巾幗完人為教育目標,以拓寬女生視野胸襟,培養女生擁有服務社會、博愛奉獻之精神為己任。從毓德女中畢業的廖月琴,並不像從前養在深閨的女子那般小氣促狹,而是擁有大氣魄,多才多藝。她精通英文,運動、演說、音樂等各方麵的才能都很出眾。中學畢業後,廖月琴考上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高級護理專業。一九三四年,廖月琴與鍾世藩成婚,隨夫北上南京,離開了她父親蓋的廖家小樓。
鍾世藩給他和廖月琴的頭生子起名為“鍾南山”。孩子在南京中央醫院出生,醫院就在南京鍾山的南麵,以“南山”為名,既契合了孩子的出生之地,又蘊含了諸多美意。古人曾留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樂,仁者壽”的名句。以“山”為名,蘊含著仁與壽的祝福,而山之巍巍、山之剛毅、山之沉穩、山之胸襟廣闊、山之誌向遠大,亦契合鍾世藩心中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品格與風貌。鍾世藩希望這個叫“南山”的孩子,如山般健碩強壯,如山般剛毅難以摧毀,如山般遇風雨而傲立,如山般擁有廣博而仁厚的胸懷和遠大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