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我與師老師的相識始於“三節課”的第一次“了不起計劃”,作為那個項目的講課老師,我第一天講,他第二天講,我記得當天講完他比學員還激動地過來和我說話,他說:“你講的東西我高度認同,你講人生覺察,我講寫作,但我們講的是同一回事。”

有幸聽了一次他的寫作訓練營課程之後,我才發現為什麼他的訓練營和我的教練課是一回事,這看似是一個寫作營,實際上是一個“看見生命”寫作訓練營,每個人的每一篇作業都有對自己很深的“看見”。看見自己的情緒、看見自己的想法,看見自己在重複著什麼模式,透過寫作看見自己的人生,療愈自己的曾經。

師老師是“一把鑰匙”的創始人,我欣賞他對寫作的熱愛,更讚歎他對使命的堅持與執著。看到這本書,就仿佛看到了他努力追求的夢想和為之奮鬥的身影。當然,也帶給我一些思考與感悟。寫作對於我們到底是什麼?

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在《我為什麼寫作》一書中,將寫作動機歸納為4種:純粹的個人主義,簡單說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寫作,專注於自我表達;美學的熱忱,可以理解為對文學中的藝術美感的追求,並因此想將之分享給他人;曆史責任感,渴望看清曆史的原貌,渴望挖掘真相並忠實記錄,以為後人鏡鑒;政治目的,即將文學作品作為政治的工具。

這個概念也許比較高大上,我認為寫作就像麵對自己,你必須看見它、接納它、了解它、重視它、掌握它,才能與它和諧相處,才能將它運用自如。

寫作可以沒有聽眾,它是與自己的對話。你可以用方圓各異的拚圖,把心中的世界拚出來。寫作可以沒有目的,它是對生活的思考。你可以把行雲流水的想法,變成刻骨銘心的記憶。寫作可以沒有技巧,它是對感情的抒發。你可以把愛恨情愁的念頭,變成觸手可及的自己。

《三體》告訴我們,錄在光盤上的信息不過百年,寫在紙上的信息不過千年,刻在岩石上的信息不過萬年,可是留在心裏的信息不僅不會消逝,還會自行繁衍。

寫作不專屬於文藝工作者,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寫作也不專屬於青年,中年、老年、兒童,每一個願意麵對自己內心,願意把自己的世界展現給世界的人,都可以掌握它。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需要寫作,熱愛寫作。

這本書將開啟你的寫作之旅,讓你透過寫作看見生命。

方圓教練學院創始人、高管教練 吳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