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麵對科技拐點,我們的判斷與選擇(1 / 2)

• 工作權的困擾:一項基於人工智能的技術可以比人類以更好的質量和速度去完成某項生產。這項技術應該歸屬於工廠主來代替工人,還是應該歸屬於工人來幫助工廠主更好地完成工作?前者會帶來失業,而後者有望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

• 社會層麵的困擾:一個麵向情感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幫助一個人解決孤單,卻使他主動減少了與他人的社交溝通。這種陪伴究竟是在幫他解決問題,還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 技術濫用的困擾:一項技術可以幫助任何人打造與他們高度相似的語音,製造出來的聲音,令他的家人也難辨真假。這樣的技術會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用於犯罪,例如詐騙電話?

不知不覺間,這些看似遙遠的事,突然間已變成我們必須要麵對的現實情況,而我們也已經在上述一些場景中做出了初步的抉擇。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們常常對人工智能的“智商”印象深刻,但往往忽略了:人工智能係統化的優勢之一在於“大規模的並發”。因此,任何一種以上技術應用的場景,隻要乘以巨大的人口,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相對而言,在圍棋遊戲中贏過人類,其實是最不需要擔憂的了。

在微軟,我們最近成立了與人工智能及倫理相關的組織,力圖在當前的框架內去發現盡量多的問題,盡可能在早期就避免問題的發生。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和產品線很廣泛,因此我們做過的抉擇也相對較多。這些抉擇往往決定了我們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主動放棄去做什麼。

這意味著克製與敬畏之心。例如:微軟小冰在兩年前推出擬人的全雙工語音電話技術(Full Duplex)時,我們就製定了該產品的倫理規則,不允許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小冰偽裝成真人去撥打電話。我們也不使用微軟小冰的技術去從事呼叫中心的外呼業務,因為它存在被濫用為垃圾廣告電話的風險——盡管這些往往意味著巨大的商業價值。今天,在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微軟小冰擁有近7億人類用戶,如果她在對話的時候努力誘導人們去購買某種商品,顯然會帶來可觀的收入預期。但誰會願意和一個一心想著如何誘導你買東西的人成為知己呢?

這種克製,不僅僅是一兩家企業的責任。它依賴於整個社會對人工智能,特別是深度學習相關技術的了解。對技術的了解越普遍,也就越能幫助企業更好地運用手中的技術,進而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獲得更好的生活,享受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的價值。

在我看來,這就是這本書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它並非教科書,而是一本麵向未來的曆史書。它揭示了人工智能有望給世界、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改變,遠超我們現在所能想象到的全雙工語音、人臉識別、情感計算甚至是自動駕駛。換句話說,基於我們現在的技術和產品水平,相信許多人已能在腦海中比較清晰地勾勒出,自己在馬路上與一輛並沒有司機駕駛的汽車相遇的場景。但與人工智能即將展現的偉大圖景相比,這些都不值一提。

• 工作權的困擾:一項基於人工智能的技術可以比人類以更好的質量和速度去完成某項生產。這項技術應該歸屬於工廠主來代替工人,還是應該歸屬於工人來幫助工廠主更好地完成工作?前者會帶來失業,而後者有望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