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每月進宮探視元春的是王夫人,而非賈政。元春進了宮,當了貴妃,就不單純是賈政的女兒了,賈政見了她也得稱臣,更得避忌諱,自然不如太太王夫人方便“溝通”,賈政想要聯合元春搞“金玉良緣”,恐怕也沒有機會。要影響元春對寶釵、黛玉的態度和看法,動員元春下懿旨促成金玉良緣,也隻有王夫人有這個便利條件。
事實上,從文中的描寫來看,賈政偏愛黛玉遠勝過寶釵。賈政其人,雖然難免俗世之陋處,卻不是個壞人,且有著十分強烈的是非觀念和正義觀。他對於林黛玉的父親、自己的妹夫林如海,是十分欣賞的。林黛玉進京前,林如海在向賈雨村托付時有過這樣的描寫:
如海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嶽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隻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但請放心。弟已預為籌劃至此,已修下薦書一封,轉托內兄務為周全協佐,方可稍盡弟之鄙誠,即有所費用之例,弟於內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勞尊兄多慮矣。”雨村一麵打恭,謝不釋口,一麵又問:“不知令親大人現居何職?隻怕晚生草率,不敢驟然入都幹瀆。”如海笑道:“若論舍親,與尊兄猶係同譜,乃榮公之孫:大內兄現襲一等將軍,名赦,字恩侯;二內兄名政,字存周,現任工部員外郎,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否則不但有汙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為矣。”
“(賈政)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林如海對於賈政的評價很高,也說明了林如海和賈政的關係很不錯。紅學界也有過“賈政、林如海實為一人”之說,意思是說這兩人的根基、品性、愛好都極為相似。為了能讓黛玉進京並在賈家長住,不得不寫林如海亡故,於是在賈政的身上隱寫了林如海。賈政欣賞賈雨村的才華,可見也是個重文采之人。以林如海這樣的讀書人品格,賈政更是極為欣賞的。林如海的女兒林黛玉,既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才女,又是自己的外甥女,賈政不可能不十分愛護。在寶、黛二人讀西廂一段文字中,寶玉惹急了黛玉,黛玉半羞半惱半撒嬌地聲稱要向舅舅賈政去告狀。雖然賈政是寶玉的父親,是寶玉最害怕的長輩,但從林黛玉動不動搬出舅舅賈政來做救兵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賈政和林黛玉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年輕女孩子肯定不會把自己討厭或是害怕的人搬來做救兵,這是個正常的心理慣性。
另外在第七十六回中,對大觀園中的兩處景點凸碧堂和凹晶館,林黛玉曾對史湘雲說過這樣的話:
再者,每月進宮探視元春的是王夫人,而非賈政。元春進了宮,當了貴妃,就不單純是賈政的女兒了,賈政見了她也得稱臣,更得避忌諱,自然不如太太王夫人方便“溝通”,賈政想要聯合元春搞“金玉良緣”,恐怕也沒有機會。要影響元春對寶釵、黛玉的態度和看法,動員元春下懿旨促成金玉良緣,也隻有王夫人有這個便利條件。
事實上,從文中的描寫來看,賈政偏愛黛玉遠勝過寶釵。賈政其人,雖然難免俗世之陋處,卻不是個壞人,且有著十分強烈的是非觀念和正義觀。他對於林黛玉的父親、自己的妹夫林如海,是十分欣賞的。林黛玉進京前,林如海在向賈雨村托付時有過這樣的描寫:
如海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嶽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隻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但請放心。弟已預為籌劃至此,已修下薦書一封,轉托內兄務為周全協佐,方可稍盡弟之鄙誠,即有所費用之例,弟於內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勞尊兄多慮矣。”雨村一麵打恭,謝不釋口,一麵又問:“不知令親大人現居何職?隻怕晚生草率,不敢驟然入都幹瀆。”如海笑道:“若論舍親,與尊兄猶係同譜,乃榮公之孫:大內兄現襲一等將軍,名赦,字恩侯;二內兄名政,字存周,現任工部員外郎,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否則不但有汙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為矣。”
“(賈政)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林如海對於賈政的評價很高,也說明了林如海和賈政的關係很不錯。紅學界也有過“賈政、林如海實為一人”之說,意思是說這兩人的根基、品性、愛好都極為相似。為了能讓黛玉進京並在賈家長住,不得不寫林如海亡故,於是在賈政的身上隱寫了林如海。賈政欣賞賈雨村的才華,可見也是個重文采之人。以林如海這樣的讀書人品格,賈政更是極為欣賞的。林如海的女兒林黛玉,既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才女,又是自己的外甥女,賈政不可能不十分愛護。在寶、黛二人讀西廂一段文字中,寶玉惹急了黛玉,黛玉半羞半惱半撒嬌地聲稱要向舅舅賈政去告狀。雖然賈政是寶玉的父親,是寶玉最害怕的長輩,但從林黛玉動不動搬出舅舅賈政來做救兵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賈政和林黛玉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年輕女孩子肯定不會把自己討厭或是害怕的人搬來做救兵,這是個正常的心理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