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1 / 2)

中華文明經曆了五千多年的曆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國就開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於公元前一百三十八年和一百一十九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明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裏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曆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七十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裏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雲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十五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曆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二千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讚賞。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複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馬可·波羅遊記》令無數人對中國心向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一九八七年,這一塵封了二千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裏,我要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華文明經曆了五千多年的曆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國就開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於公元前一百三十八年和一百一十九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明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裏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曆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七十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裏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雲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十五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