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江月》尚有一說,即是認為此篇是依托之詞,司馬光以佳人比喻宋神宗,因為神宗是支持王安石變法,司馬光於是以懷想佳人來隱喻自己不受重用,即便想見君王也不得相見。這種說法其實或許是聯想過多,因為司馬光能證明己誌的機會太多了,尤其撰寫《資治通鑒》,通篇皆清楚揭示其政治抱負,且神宗也甚為支持,不僅提供藏書也派史館人員協助,實不需要一定要在詞中展現心誌。
本篇名句擷取於《西江月》下片,上片詞先描述佳人鉛華妝飾之美,詞風豔麗勝絕,下片則書寫作者眷念、柔情之至,以深情雋永取勝。“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是整篇最扣人心弦的詞句,以若有似無的情思環環相纏,敲打進讀者的內心深處。“有情何似無情”之句,援引自晚唐詩人韋莊《長幹塘別徐茂才》一詩,當時由於藩鎮割據,上下分崩離析,韋莊於戰亂時期送別了友朋,心有所感,歎道:“亂離時節別離輕,別酒應須滿滿傾。才喜相逢又相送,有情爭得似無情?”由於離亂時期,使得人心習慣分離,別離之情也漸漸淡了,但人非草木,又豈能對別離毫無感受呢?
曆久彌新說名句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講的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感觸,它並非要“不見”、“無情”,隻是在喧鬧後的沉靜中心有所慨,因此在解釋這兩句時要特別小心,因為這種意境隻能意會不能言傳。若說感情的境界,最上層是“相見爭如不見”,那麼一般人最能理解的或許是“相見不如不見”,雖位居下層,卻是我們最常身體力行的。在吳淡如的一篇散文《朋友》中,曾經分析現代人交友的一些現象,其中提到她自己在交友過程中“對朋友幾乎是不挑的,不預設任何立場,除非磁場大不相同,除非相見不如不見”。的確,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不能互相秉持信任、關懷,不能互相提攜成長、分享,那麼還是維持淡淡之交,更糟的就真的相見不如不見。
“相見不如不見”若是語意含情,有時也可以達到“相見爭如不見”的意境。在鬱達夫《馬櫻花開的時候》一文中,男主角因為黃疸病住院,在修道院似的病囚生活中,他邂逅了來醫院服務的修女,文中稱為“牧母”,這位女士成為男主角病榻中慰藉良伴。然而在男主角即將出院之際,牧母離開上海前往香港的醫院服務,她猶豫著是否要親口說再見,因為“若來麵別,難免得不動傷感,所以相見不如不見”。於是這位牧母留下一封信,就悄悄地離去,隻將心中千萬叮嚀與關懷寄托其中。正因為如是之情懷,此處的“相見不如不見”也同似於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韋莊“有情爭得似無情”的歎慨。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朋友相聚時光有限,別離總不時出現,因此隻能歎道“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關於《西江月》尚有一說,即是認為此篇是依托之詞,司馬光以佳人比喻宋神宗,因為神宗是支持王安石變法,司馬光於是以懷想佳人來隱喻自己不受重用,即便想見君王也不得相見。這種說法其實或許是聯想過多,因為司馬光能證明己誌的機會太多了,尤其撰寫《資治通鑒》,通篇皆清楚揭示其政治抱負,且神宗也甚為支持,不僅提供藏書也派史館人員協助,實不需要一定要在詞中展現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