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開啟中德關係新篇章(1 / 2)

2007年8月,默克爾對中國進行第二次訪問。默克爾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一場演說,直指中國不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中國“抄襲”德國汽車製造等方麵的問題進行了嚴厲批評。中德雙方和社會大眾原本希望借著建交35年的機會使兩國的關係能夠回暖,結果事與願違。雖然兩國關係不似以前親密,訪問事宜還算順利。但是到了9月23日,默克爾的表現卻讓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大傷感情。默克爾聽從了黑森州州長科赫的說法,在這一天固執地與達賴進行了會麵。中德雙方近年來為外交關係所作出的努力仿佛一下子煙消雲散,中德關係又開始結冰。默克爾這次的行動也被視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曆史上最失敗的一次外交活動。

默克爾的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中德關係,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在國際上受到譴責,德國國內的黨派也出現了反對聲音,政府內部還因為會見達賴一事發生了對峙。德國外交部部長施泰因邁爾斥責默克爾這項“最笨的行為”會讓德國損失慘重。但是,默克爾卻並不認為自己有錯,她認為這是在自己的價值觀外交體係中,會見達賴和會見中國政府首腦一樣無可挑剔。

一個月後,默克爾不顧四麵八方的反對聲音將“價值觀外交”落於紙上,表明德國要重新定位與中國的關係。基民盟還將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作為一項重要的外交成績,拿到社民黨的大會上炫耀。

輿論界對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持反對意見的占大多數,有媒體稱,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政策是與世界發展的總趨勢背道而馳的。這種政策不但會製約德國在國際上的發展,也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中國等亞洲國家成為這項政策最先波及的受害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這些國家必將與這項不合理的政策抗爭到底。

即使中德關係發展到危機邊緣,中國也沒有放棄與德國恢複友好關係。2008年,默克爾應中國政府邀請第三次訪華,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她之前對於中國強硬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她不再一昧地追隨美國,而是通過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開始對中國表現出好感。

2010年,默克爾第四次訪華。這次來訪她在中國逗留了四天,並高度讚揚中國說:“中國的發展之路讓人們充滿了信心和力量,足以引得全球矚目。”這次訪華之後,默克爾原本以意識為主導的片麵的“價值觀外交”開始逐漸轉變成以務實為主導的經濟外交。

2012年,默克爾第五次訪華。這一次她再次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中國的力量。當時全球經濟都因為經濟危機而呈現出低迷狀態,歐洲更是陷入債權危機的泥潭中無法自拔,而中國經濟卻蒸蒸日上,絲毫沒有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在默克爾眼中,中國已經儼然一個有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的大國。同年,默克爾第六次訪華。在這次來訪中,中德雙方一方麵鞏固了第五次訪華時建立的友好信任關係,一方麵又進一步對中歐貿易不景氣的問題以及複雜的國際形勢進行了探討。

2007年8月,默克爾對中國進行第二次訪問。默克爾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一場演說,直指中國不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中國“抄襲”德國汽車製造等方麵的問題進行了嚴厲批評。中德雙方和社會大眾原本希望借著建交35年的機會使兩國的關係能夠回暖,結果事與願違。雖然兩國關係不似以前親密,訪問事宜還算順利。但是到了9月23日,默克爾的表現卻讓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大傷感情。默克爾聽從了黑森州州長科赫的說法,在這一天固執地與達賴進行了會麵。中德雙方近年來為外交關係所作出的努力仿佛一下子煙消雲散,中德關係又開始結冰。默克爾這次的行動也被視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曆史上最失敗的一次外交活動。

默克爾的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中德關係,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在國際上受到譴責,德國國內的黨派也出現了反對聲音,政府內部還因為會見達賴一事發生了對峙。德國外交部部長施泰因邁爾斥責默克爾這項“最笨的行為”會讓德國損失慘重。但是,默克爾卻並不認為自己有錯,她認為這是在自己的價值觀外交體係中,會見達賴和會見中國政府首腦一樣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