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奧斯丁的其他小說一樣,《傲慢與偏見》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題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小說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主線,共計描寫了四起姻緣,是作者最富於喜劇色彩、也最引人入勝的一部作品。鄉紳貝內特家有五個女兒,沒有男性繼承人,由於遺囑附加條款的限製,貝內特先生身後的家產隻能由遠親柯林斯牧師繼承,於是盡快為女兒們尋找可以仰靠的佳婿成為貝內特太太的頭等大事。從倫敦搬來的單身闊少賓利先生成為她追獵的目標。賓利愛上了貝內特家溫柔美麗的大女兒簡,他的朋友達西則傾情於二女兒伊麗莎白。由於她聽信了青年軍官威克漢的讒言,對達西產生了偏見。經過一連串周折,誤會終於得以消除。達西克服了傲氣,伊麗莎白也排除了對他的偏見,最後兩人終成眷屬。與此同時,故事還涉及了其他兩對男女的結合過程,即已是27歲的夏洛特出於尋找可以依靠的“歸宿”而答應了柯林斯的求婚;麗迪亞一貫輕浮,與威克漢私奔後經達西搭救而苟合成親。
表麵上來看,故事講的是伊麗莎白·貝內特與達西的愛情,但尋遍全書,卻難見熱情澎湃的隻言片語,難怪《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說,奧斯丁不知激情為何物。奧斯丁的作品更多地透射著理性的光芒。她以理智詮釋愛情,雖然沒有生離死別的愛恨情仇,沒有《簡·愛》的那種浪漫熱烈,但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卻是一針見血,作者的態度也是涇渭分明。奧斯丁在這部小說通過四起婚姻家事的對照描寫提出了道德行為的規範問題,表達自己對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真誠愛情的基礎上的婚姻的讚揚和對以門第財產和情欲為基礎的婚姻的諷刺。
人們常常籠統地認為奧斯丁專門描寫愛情與婚姻,其實她首先並且主要寫婚姻問題,她所描寫的不是作為愛情結果的婚姻,而是作為經濟需要的婚姻。事實上,作品開篇即用一句看似真理的命題將讀者引向了對婚姻與經濟關係的思考:“單身男人一旦有了錢財,必定想要尋妻覓偶,這是一個舉世公認的真理。”在簡與賓利、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中,經濟基礎與愛情共同成為了他們婚姻幸福的基石;對夏洛特而言,經濟基礎是她婚姻選擇的唯一條件,雖然婚後缺乏愛情滋潤,但生活倒也衣食無憂,這種婚姻成為奧斯丁憐憫而又嘲諷的對象;而麗迪亞追求的是一個既缺乏經濟基礎又缺乏理性愛情的婚姻,整個婚姻最終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失敗,對此作者隻有嘲諷。這裏似乎透露出奧斯丁本人的婚姻觀:她不是一個社會秩序的顛覆者,不是脫離實際的理想主義者,不否認經濟基礎對婚姻的重要性;但是她否定婚姻中的市儈態度,強調愛情在幸福婚姻中的不可或缺性。這一點似乎可以說明奧斯丁本人在現實生活中悔婚並終生獨身的人生選擇。
與奧斯丁的其他小說一樣,《傲慢與偏見》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題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小說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主線,共計描寫了四起姻緣,是作者最富於喜劇色彩、也最引人入勝的一部作品。鄉紳貝內特家有五個女兒,沒有男性繼承人,由於遺囑附加條款的限製,貝內特先生身後的家產隻能由遠親柯林斯牧師繼承,於是盡快為女兒們尋找可以仰靠的佳婿成為貝內特太太的頭等大事。從倫敦搬來的單身闊少賓利先生成為她追獵的目標。賓利愛上了貝內特家溫柔美麗的大女兒簡,他的朋友達西則傾情於二女兒伊麗莎白。由於她聽信了青年軍官威克漢的讒言,對達西產生了偏見。經過一連串周折,誤會終於得以消除。達西克服了傲氣,伊麗莎白也排除了對他的偏見,最後兩人終成眷屬。與此同時,故事還涉及了其他兩對男女的結合過程,即已是27歲的夏洛特出於尋找可以依靠的“歸宿”而答應了柯林斯的求婚;麗迪亞一貫輕浮,與威克漢私奔後經達西搭救而苟合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