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首詞,字字錦繡,他的深情融於筆墨,見者動容。他毫不掩飾地說,“一笑低頭意已傾”“可奈衷情不自持”“刻骨相思始自傷”,哪怕她隻是無心的一笑,在他眼裏也是春暖花開。
情深不由己,相思絆人心,哪個女子能拒絕這樣豐盛的情意呢?宋清如默許了他的告白,兩人開始密切的書信往來。有時,他們一周就互通兩三封信,這是因為在這一紙一筆中,兩人了解增多,情意漸濃。
朱生豪十歲喪母,十二歲失祜,和兩個弟弟相依為命,由叔祖母和姑媽撫養長大。長期寄人籬下的生活,母愛、父愛的缺失,這都給朱生豪的童年留下了陰鬱,讓他早早地看透世態炎涼,養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他不善言辭,不愛社交,隻願待在閣樓間,看書讀詩,而宋清如的出現就如一道亮光,點燃了他枯寂的生活;又如一縷清風,溫暖了那顆幹涸已久的心。
他不無感慨地說:“幸虧世上還有一個你。”他對宋清如無話不說,那些信就是一個最好的樹洞。他坦然地傾訴著滿肚子的思念;嘮叨著生活中的瑣碎;分享自己讀書的心得或電影觀感;有時,他還指導宋清如的詩歌創作。他也調皮的時候,因為她無意的一個稱呼、一個字眼,他不惜費盡筆墨,和她理論,直到她“告饒”。
有一次,宋清如在回信中,稱其為“先生”。朱生豪看完信後,立馬執筆回信:
“朱先生是對於尊長者及陌生或疏遠者的敬稱;在俚俗的用法中,亦用於女人對他人稱自己的丈夫或稱他人的丈夫的代名詞;用於熟識的朋友間,常會有故意見疏的意味,因此是不能容忍的。”
此時,兩人還僅限朋友的身份,但是朱生豪已視宋清如“世間最可愛的朋友”,不想被故意見疏,而“先生”一詞模糊不清,又怎能不言心中的鬱氣。他說,“不許你再叫我朱先生,否則我要從字典裏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稱呼來稱呼你,特此警告”。
這樣的他孩子氣十足,完全不是外人眼裏那個沉默木訥的青年,其實,朱生豪真的不善言談,就是與宋清如直麵相處時,也是言語甚少,好似“一個古怪的孤獨的孩子”。
但是愛情給了他勇氣,他克服自己的緘默,通過文字展示自己的熱情,那些一個個鮮活的字眼,分明是他熾熱的心思。在給宋清如的信裏,朱生豪是喜悅的,是放達的,他就像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有著情竇初開的熱烈,毫無顧忌地向她傾訴自己的思念;也有著懵懂不知事的靦腆,小心翼翼地討好她,唯恐惹她不快;他還有幾分欲擒故縱的小心思,故意說起別人送給他的畫片,想激起她的醋意,讓她眼裏能有自己的身影。
朱生豪以低到塵埃的姿態愛著宋清如,愛她就如自己的生命一般。他鼓勵她打破重重桎梏,希望她把自己靈魂解放,做個自由的新女性,為此,他不遺餘力地幫助她、支持她。
這三首詞,字字錦繡,他的深情融於筆墨,見者動容。他毫不掩飾地說,“一笑低頭意已傾”“可奈衷情不自持”“刻骨相思始自傷”,哪怕她隻是無心的一笑,在他眼裏也是春暖花開。
情深不由己,相思絆人心,哪個女子能拒絕這樣豐盛的情意呢?宋清如默許了他的告白,兩人開始密切的書信往來。有時,他們一周就互通兩三封信,這是因為在這一紙一筆中,兩人了解增多,情意漸濃。
朱生豪十歲喪母,十二歲失祜,和兩個弟弟相依為命,由叔祖母和姑媽撫養長大。長期寄人籬下的生活,母愛、父愛的缺失,這都給朱生豪的童年留下了陰鬱,讓他早早地看透世態炎涼,養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他不善言辭,不愛社交,隻願待在閣樓間,看書讀詩,而宋清如的出現就如一道亮光,點燃了他枯寂的生活;又如一縷清風,溫暖了那顆幹涸已久的心。
他不無感慨地說:“幸虧世上還有一個你。”他對宋清如無話不說,那些信就是一個最好的樹洞。他坦然地傾訴著滿肚子的思念;嘮叨著生活中的瑣碎;分享自己讀書的心得或電影觀感;有時,他還指導宋清如的詩歌創作。他也調皮的時候,因為她無意的一個稱呼、一個字眼,他不惜費盡筆墨,和她理論,直到她“告饒”。
有一次,宋清如在回信中,稱其為“先生”。朱生豪看完信後,立馬執筆回信:
“朱先生是對於尊長者及陌生或疏遠者的敬稱;在俚俗的用法中,亦用於女人對他人稱自己的丈夫或稱他人的丈夫的代名詞;用於熟識的朋友間,常會有故意見疏的意味,因此是不能容忍的。”
此時,兩人還僅限朋友的身份,但是朱生豪已視宋清如“世間最可愛的朋友”,不想被故意見疏,而“先生”一詞模糊不清,又怎能不言心中的鬱氣。他說,“不許你再叫我朱先生,否則我要從字典裏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稱呼來稱呼你,特此警告”。
這樣的他孩子氣十足,完全不是外人眼裏那個沉默木訥的青年,其實,朱生豪真的不善言談,就是與宋清如直麵相處時,也是言語甚少,好似“一個古怪的孤獨的孩子”。
但是愛情給了他勇氣,他克服自己的緘默,通過文字展示自己的熱情,那些一個個鮮活的字眼,分明是他熾熱的心思。在給宋清如的信裏,朱生豪是喜悅的,是放達的,他就像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有著情竇初開的熱烈,毫無顧忌地向她傾訴自己的思念;也有著懵懂不知事的靦腆,小心翼翼地討好她,唯恐惹她不快;他還有幾分欲擒故縱的小心思,故意說起別人送給他的畫片,想激起她的醋意,讓她眼裏能有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