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寧大師開講(1 / 2)

為了不讓人們感到震驚,寧凡還是決定將這隻青釉葫蘆瓶放在眼前,並拿起放大鏡做一做樣子,不然他覺得這幫古玩鑒定小白不會信服。

“胡先生,我問你,鑒定瓷器最關鍵看哪啊?”寧凡問。

“嗬嗬,你問我這種簡單的問題,不覺得可笑嗎?你在逗我玩嗎?鑒定瓷器,最關鍵當然是看足啊!”

足,就是瓷器最下部位,包括瓶底和落款。

這些都是鑒定古玩的基本功,胡建仁認為寧凡簡直就是胡鬧!

可是,接下來寧凡的一段話,卻讓胡建仁恍然大悟。

“你好好瞧瞧,這足是真的,宋代仁宗皇帝的官窯足,可上邊的瓶身是假的,把這兩者粘到一起,然後扔進窯裏一燒,最後掛上釉,就是你眼前的青釉葫蘆瓶。”寧凡指著說。

胡建仁臉色凝重,卻沒有動怒,反而認真的說:“你接著往下說。”

“瓶身上掛釉的製造工藝很高,釉色的調配比例,也很精確,與仁宗年間的官窯釉色比例達到96%契合度,可見這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然而現代工藝與古代工藝還是有差別,盡管作假之人做的十分精細,卻無法準確把握高溫燒製時的溫度,畢竟現代與古代對溫度的概念不同,古代工匠以火焰顏色來判別窯內溫度的高低,因此在釉色的色差上會差生差異。”

光是釉色,寧凡就能夠推翻這件青釉葫蘆瓶是真品。

其他人聽得一愣一愣的,不知所雲,不解其意。

然而,楊寶林和胡建仁,卻是聽得入迷。

尤其是胡建仁,那雙略顯渾濁的老眼,緊盯著寧凡,十分入神。

寧凡繼續往下講:“經過時代變遷,胎質肯定會發生變化,盡管瓷器化學穩定性強,不易於空氣和水發生反應,但任何東西都難以避免歲月侵蝕,宋仁宗到現在已經有近千年曆史,在釉麵出現了均勻小皺紋是正常現象,這些小皺紋白中閃著青色,人工作假時也會考慮到這一點,極力去模仿,能模仿外形和顏色,卻無法模仿質感。”

說著,寧凡便輕輕撫摸胎體釉麵,感受著觸感。

“胡先生,不信你摸摸,這釉麵有些粗糙,你多感受一會兒,就能察覺出人工做舊的痕跡。”寧凡說道:“瓶身與瓶足,有不同的觸感,盡管這差別比較細微,多摸幾下還是能夠感覺的出來。”

胡建仁把手放在釉麵,感受著釉麵帶來的觸感。

先是感受了下瓶身,又去感受了瓶足。

之前由於見到此等寶物太興奮,並沒有靜下心來感受。

此時胡建仁再次撫摸這瓷器表麵,果然有不同感受。

摸得越久,這種不同感受就越強烈。

大約過了五分鍾,胡建仁緊皺眉頭,重重歎出一口氣。

眾人看到胡建仁臉上怪異的表情,都感到匪夷所思。

難道,這價值八千萬的鎮店之寶,果真是贗品?

為了不讓人們感到震驚,寧凡還是決定將這隻青釉葫蘆瓶放在眼前,並拿起放大鏡做一做樣子,不然他覺得這幫古玩鑒定小白不會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