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他請了一個家教,最終這個男孩也通過了考試,但他的行為沒有任何改變,依舊在課堂上搗亂,還開始小偷小摸。他從母親那裏偷了一些錢,卻不肯承認,直到被父母威脅要送他去警察局才供認不諱。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事實是,他的父母對他忽視,隨他去,他因此痛苦不已。這個曾經驕傲地認為能夠讓孩子屈服的父親,現在對孩子也徹底失望了。他們對這個男孩的懲罰是讓他獨自一人,沒人跟他說話或對他沒有任何關注,他的父母還說,今後不會再打他。
當我們詢問母親,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時間時,母親說“孩子一出生就有了”。聽到這個答案時,我們猜想母親想暗示,因為父母想盡了一切方法幫他改邪歸正,但都沒有成功,因此男孩的不良行為肯定是天生的。
他在嬰兒期就很不安分,日夜號哭。可所有的醫生都說,孩子很正常,也很健康。
這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其實,嬰兒哭泣沒什麼特別之處,原因很多,尤其是在這個案例中,男孩是獨生子,母親缺乏養育方麵的經驗。孩子哭通常是因為他尿濕了,而母親不一定總能意識到這一點。當他哭了之後,母親是怎麼做的?她把嬰兒抱在懷裏,不停地搖晃,給孩子吃東西。其實,她應當做的是找到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然後讓孩子感到舒適,而不是過多地關注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停止哭泣,也不會在心裏留下不良影響。
他的母親說,在一個正常的年齡,他很順利地學會了說話和走路,牙齒也發育正常。他有一個在別人給他玩具後就立刻毀壞的習慣。在他的身上,經常會有類似的行為發生,但這不代表孩子的性格特征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母親說的這句話:“無法讓他在任何一件事上獨自一人,哪怕是一分鍾也不行。”這裏我們必須問,一個母親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獨自玩耍?隻有一種方法能做到,就是家長必須讓孩子在沒有成人打擾的狀況下,一個人全神貫注。我們懷疑這個母親沒有做到這一點,且一些言論也證實了我們的猜測。例如,男孩總讓母親忙碌,他總是抓住她不放。這是孩子為了誘導母親嬌慣自己而做的最初嚐試,也是他心理畫卷上最早的印記。
家長從來沒有讓孩子獨處過。
這個母親這麼說,顯然是在為自己辯解。
他從未獨處過,直到今天也不喜歡一個人待著,哪怕是一小時。晚上他從來不會孤單,父母也從未讓他晚上一個人待過。
這證明了孩子與母親黏得有多緊,也說明了他怎麼做才能總是依戀著母親。
他從不害怕,直到今天也不知道恐懼是什麼。
這是一個挑戰心理學常識的表述,因為它跟我們的發現有分歧。進一步考察這個事實,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男孩從未被獨自留下,所以他沒有必要害怕。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恐懼可以作為迫使別人跟他待在一起的手段。隻要運用這種手段,就沒什麼能讓他感到恐懼。可一旦讓他獨處,他立刻就會表現出恐懼的情緒。接下來,又出現了一個看似矛盾的敘述。
父母給他請了一個家教,最終這個男孩也通過了考試,但他的行為沒有任何改變,依舊在課堂上搗亂,還開始小偷小摸。他從母親那裏偷了一些錢,卻不肯承認,直到被父母威脅要送他去警察局才供認不諱。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事實是,他的父母對他忽視,隨他去,他因此痛苦不已。這個曾經驕傲地認為能夠讓孩子屈服的父親,現在對孩子也徹底失望了。他們對這個男孩的懲罰是讓他獨自一人,沒人跟他說話或對他沒有任何關注,他的父母還說,今後不會再打他。
當我們詢問母親,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時間時,母親說“孩子一出生就有了”。聽到這個答案時,我們猜想母親想暗示,因為父母想盡了一切方法幫他改邪歸正,但都沒有成功,因此男孩的不良行為肯定是天生的。
他在嬰兒期就很不安分,日夜號哭。可所有的醫生都說,孩子很正常,也很健康。
這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其實,嬰兒哭泣沒什麼特別之處,原因很多,尤其是在這個案例中,男孩是獨生子,母親缺乏養育方麵的經驗。孩子哭通常是因為他尿濕了,而母親不一定總能意識到這一點。當他哭了之後,母親是怎麼做的?她把嬰兒抱在懷裏,不停地搖晃,給孩子吃東西。其實,她應當做的是找到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然後讓孩子感到舒適,而不是過多地關注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停止哭泣,也不會在心裏留下不良影響。
他的母親說,在一個正常的年齡,他很順利地學會了說話和走路,牙齒也發育正常。他有一個在別人給他玩具後就立刻毀壞的習慣。在他的身上,經常會有類似的行為發生,但這不代表孩子的性格特征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母親說的這句話:“無法讓他在任何一件事上獨自一人,哪怕是一分鍾也不行。”這裏我們必須問,一個母親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獨自玩耍?隻有一種方法能做到,就是家長必須讓孩子在沒有成人打擾的狀況下,一個人全神貫注。我們懷疑這個母親沒有做到這一點,且一些言論也證實了我們的猜測。例如,男孩總讓母親忙碌,他總是抓住她不放。這是孩子為了誘導母親嬌慣自己而做的最初嚐試,也是他心理畫卷上最早的印記。
家長從來沒有讓孩子獨處過。
這個母親這麼說,顯然是在為自己辯解。
他從未獨處過,直到今天也不喜歡一個人待著,哪怕是一小時。晚上他從來不會孤單,父母也從未讓他晚上一個人待過。
這證明了孩子與母親黏得有多緊,也說明了他怎麼做才能總是依戀著母親。
他從不害怕,直到今天也不知道恐懼是什麼。
這是一個挑戰心理學常識的表述,因為它跟我們的發現有分歧。進一步考察這個事實,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男孩從未被獨自留下,所以他沒有必要害怕。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恐懼可以作為迫使別人跟他待在一起的手段。隻要運用這種手段,就沒什麼能讓他感到恐懼。可一旦讓他獨處,他立刻就會表現出恐懼的情緒。接下來,又出現了一個看似矛盾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