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大廳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築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為牆露出地麵的一半蓋上了屋頂,這種房屋既低矮又潮濕。到了原始社會晚期,才在地麵砌牆,並用木柱支撐屋頂,這種直立的牆體及帶有傾斜的屋麵,已形成了後來我國傳統房屋建築的基本模式,這在當時可算是了不起的舉。從遺址中還可以看到一條長300多米、深約5米、寬約6米的大鴻溝;這是護衛村落、不受外來部落的侵犯,防止野獸突然襲擊的防禦工事。遺址中還能見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著甕罐,甕罐上邊蓋著陶盆,陶盆中間鑽有一小孔,人死後屍骨放在甕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讓死者的靈魂進出方便。遺址中還有儲藏物品的地窖 和公共倉庫等。這些使用過的窖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跡,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
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學相關的專題性展覽。這些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展覽受到了中外遊客的廣泛稱讚和歡迎。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係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曆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該館的遺址大廳內保存著原始村落的一部分,麵積約3000平方米,有房屋、窖穴、圈欄及大圍溝等遺跡,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麵貌,反映半坡人的生產水平,以及當時的社會性質和製度。半坡基本陳列展出遺址出土的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表現半坡人的生產和生活以及藝術創造。原始社會史陳列,通過中國各階段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標本和數百件文物,介紹原始社會從人類出現到氏族社會的產生、發展、繁榮和解體的全過程。
遺址大廳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築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為牆露出地麵的一半蓋上了屋頂,這種房屋既低矮又潮濕。到了原始社會晚期,才在地麵砌牆,並用木柱支撐屋頂,這種直立的牆體及帶有傾斜的屋麵,已形成了後來我國傳統房屋建築的基本模式,這在當時可算是了不起的舉。從遺址中還可以看到一條長300多米、深約5米、寬約6米的大鴻溝;這是護衛村落、不受外來部落的侵犯,防止野獸突然襲擊的防禦工事。遺址中還能見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著甕罐,甕罐上邊蓋著陶盆,陶盆中間鑽有一小孔,人死後屍骨放在甕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讓死者的靈魂進出方便。遺址中還有儲藏物品的地窖 和公共倉庫等。這些使用過的窖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跡,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
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學相關的專題性展覽。這些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展覽受到了中外遊客的廣泛稱讚和歡迎。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係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曆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該館的遺址大廳內保存著原始村落的一部分,麵積約3000平方米,有房屋、窖穴、圈欄及大圍溝等遺跡,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麵貌,反映半坡人的生產水平,以及當時的社會性質和製度。半坡基本陳列展出遺址出土的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表現半坡人的生產和生活以及藝術創造。原始社會史陳列,通過中國各階段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標本和數百件文物,介紹原始社會從人類出現到氏族社會的產生、發展、繁榮和解體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