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稱之為“查士丁尼瘟疫”,暴發於六世紀中葉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致使歐洲南部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此疫在歐洲斷續流行200年後結束,累計總死亡人數約1億。
第二次稱之為“歐洲黑死病”,暴發於十四世紀中葉,結束於十八世紀,由連續多個波次組成。此疫奪走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2500萬人以上,全球死亡7500萬人。
第三次發生在十九世紀的中國,1894年從香港開始向外蔓延,疫情遍於全球60餘國,於20世紀中葉才結束,致死千萬人以上。
上述數字雖然令人觸目驚心,但枯燥的數字往往不如直接的文字描繪更能給人內心打下烙印。清代乾隆壬子(1792)、癸酉(1793)年間雲南鼠疫流行。詩人師道南寫下了《鼠死行》:
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晝死人,莫問數,日色慘淡愁雲護。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兩人橫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氣燈搖綠。須臾風起燈忽無,人鬼屍棺暗同屋。烏啼不斷,犬泣時聞。人含鬼色,鬼奪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黃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滿地人煙倒,人骨漸被風吹老。田禾無人收,官租向誰考。我欲騎天龍,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灑天漿,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歸,黃泉化作回春雨。
十分遺憾,詩人的美好願望最後注定落空了,地下沒有人“活歸”,詩人反被打入黃泉。師道南寫完這首詩後,不到10天就被鼠疫奪去了生命,死時未滿30歲。
清朝統治者對鼠疫的危害應該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宣統二年時,其政權早已是朝不保夕,日薄西山,“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幾乎完全喪失了行政能力,已經顧不上東北這塊清朝龍興之地的子民了。從10月26日滿洲裏報告第一例鼠疫病人以來,東北方麵接二連三發來緊急報告。到11月15日,哈爾濱傅家甸地區已是屍體狼藉,不及掩埋,清廷除了派兵封鎖山海關一線,阻止關外人進關之外,再無實際行動。
清朝東北的行政體製長期與關內不同,設盛京將軍管理東北全境,各省也設將軍管理軍政事務。直到1907年才廢除將軍製,改為與內地一樣的總督、巡撫製,設東三省總督和各省巡撫。黑龍江巡撫周樹模上奏叫苦說:“事屬創見,從事員紳苦無經驗,所有防檢各種機關倉卒設備,諸形艱棘。兼之火車停開,交通梗阻,應用中外藥品購運艱難……層次困難,幾無從措手。”東三省總督錫良也上奏說:“勢頗猖獗,有向南蔓延之勢,死亡日以百計,且日有增加”,請求派專業醫士協控疫情。
促使清廷重視起來的原因,不止是因為地方官的請求,還因為沙俄和日本想趁火打劫,企圖通過控製東北的防疫權進而完全控製東北。這兩個帝國,因都想獨占東北而成為死對頭,曾經在1904年至1905年開打20世紀中國海洋和土地上的第一場大戰——日俄戰爭。此戰後,日本從沙俄手中奪走了旅順、大連和南滿的利益,沙俄雖然敗北,但在北滿的勢力仍然很大。弱者的苦難,強者的機會。現在,日本和沙俄又從鼠疫的屍臭中聞到了利益擴張的美味,爭先向清廷提出要派兵滅疫。就是由他們出兵封鎖疫區,由他們來主導防疫。這就涉及國家主權了,如果按日、俄的要求辦,那麼清廷在東北名義上的治權也沒有了。於是朝堂上議論鵲起,嘰嘰喳喳,而滿朝王公大臣,卻無人出頭來挑擔子。此時,一個職務不高,且職責與衛生工作不搭界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主動請纓,請求擔當防疫大臣。他是外務部左丞施肇基,時年33歲,一個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據《曹汝霖一生之回憶》所說:清廷“以外部左丞施植之(施肇基字),曾任濱江道(即哈爾濱政府首腦),熟悉地方情形,且與外人來往甚稔,遂派施植之為防疫大臣”。施肇基其人在清末、民初的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躍,對國家有所貢獻,且不去說,隻說他當上防疫大臣之後,遍請名醫去哈爾濱戰鼠疫,可各路名醫一個個避之唯恐不及。這也難怪他們,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因為盡管現存的線裝中醫古籍中留下了一些治瘟病的藥方,清以後更有了鼠疫(此前稱為癢子症、耗子病、核子瘟等)這一病名,產生了我國第一部鼠疫專著《鼠疫治法》(吳學存著,成書於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但實事求是地說,中醫對付鼠疫的辦法、作用非常有限。
第一次被稱之為“查士丁尼瘟疫”,暴發於六世紀中葉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致使歐洲南部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此疫在歐洲斷續流行200年後結束,累計總死亡人數約1億。
第二次稱之為“歐洲黑死病”,暴發於十四世紀中葉,結束於十八世紀,由連續多個波次組成。此疫奪走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2500萬人以上,全球死亡7500萬人。
第三次發生在十九世紀的中國,1894年從香港開始向外蔓延,疫情遍於全球60餘國,於20世紀中葉才結束,致死千萬人以上。
上述數字雖然令人觸目驚心,但枯燥的數字往往不如直接的文字描繪更能給人內心打下烙印。清代乾隆壬子(1792)、癸酉(1793)年間雲南鼠疫流行。詩人師道南寫下了《鼠死行》:
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晝死人,莫問數,日色慘淡愁雲護。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兩人橫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氣燈搖綠。須臾風起燈忽無,人鬼屍棺暗同屋。烏啼不斷,犬泣時聞。人含鬼色,鬼奪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黃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滿地人煙倒,人骨漸被風吹老。田禾無人收,官租向誰考。我欲騎天龍,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灑天漿,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歸,黃泉化作回春雨。
十分遺憾,詩人的美好願望最後注定落空了,地下沒有人“活歸”,詩人反被打入黃泉。師道南寫完這首詩後,不到10天就被鼠疫奪去了生命,死時未滿30歲。
清朝統治者對鼠疫的危害應該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宣統二年時,其政權早已是朝不保夕,日薄西山,“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幾乎完全喪失了行政能力,已經顧不上東北這塊清朝龍興之地的子民了。從10月26日滿洲裏報告第一例鼠疫病人以來,東北方麵接二連三發來緊急報告。到11月15日,哈爾濱傅家甸地區已是屍體狼藉,不及掩埋,清廷除了派兵封鎖山海關一線,阻止關外人進關之外,再無實際行動。
清朝東北的行政體製長期與關內不同,設盛京將軍管理東北全境,各省也設將軍管理軍政事務。直到1907年才廢除將軍製,改為與內地一樣的總督、巡撫製,設東三省總督和各省巡撫。黑龍江巡撫周樹模上奏叫苦說:“事屬創見,從事員紳苦無經驗,所有防檢各種機關倉卒設備,諸形艱棘。兼之火車停開,交通梗阻,應用中外藥品購運艱難……層次困難,幾無從措手。”東三省總督錫良也上奏說:“勢頗猖獗,有向南蔓延之勢,死亡日以百計,且日有增加”,請求派專業醫士協控疫情。
促使清廷重視起來的原因,不止是因為地方官的請求,還因為沙俄和日本想趁火打劫,企圖通過控製東北的防疫權進而完全控製東北。這兩個帝國,因都想獨占東北而成為死對頭,曾經在1904年至1905年開打20世紀中國海洋和土地上的第一場大戰——日俄戰爭。此戰後,日本從沙俄手中奪走了旅順、大連和南滿的利益,沙俄雖然敗北,但在北滿的勢力仍然很大。弱者的苦難,強者的機會。現在,日本和沙俄又從鼠疫的屍臭中聞到了利益擴張的美味,爭先向清廷提出要派兵滅疫。就是由他們出兵封鎖疫區,由他們來主導防疫。這就涉及國家主權了,如果按日、俄的要求辦,那麼清廷在東北名義上的治權也沒有了。於是朝堂上議論鵲起,嘰嘰喳喳,而滿朝王公大臣,卻無人出頭來挑擔子。此時,一個職務不高,且職責與衛生工作不搭界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主動請纓,請求擔當防疫大臣。他是外務部左丞施肇基,時年33歲,一個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據《曹汝霖一生之回憶》所說:清廷“以外部左丞施植之(施肇基字),曾任濱江道(即哈爾濱政府首腦),熟悉地方情形,且與外人來往甚稔,遂派施植之為防疫大臣”。施肇基其人在清末、民初的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躍,對國家有所貢獻,且不去說,隻說他當上防疫大臣之後,遍請名醫去哈爾濱戰鼠疫,可各路名醫一個個避之唯恐不及。這也難怪他們,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因為盡管現存的線裝中醫古籍中留下了一些治瘟病的藥方,清以後更有了鼠疫(此前稱為癢子症、耗子病、核子瘟等)這一病名,產生了我國第一部鼠疫專著《鼠疫治法》(吳學存著,成書於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但實事求是地說,中醫對付鼠疫的辦法、作用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