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片虛浮的背後是市場在左右,文化意識已經在消解;
第二,殘酷拚爭故事的背後是人性曆史的扭曲;
第三,山寨娛樂迭出的背後是戲劇傳統的丟棄;
第四,許多粗製濫造的影片背後是利益至上的反文化。
真正讓人幸福的電影是不需要強調文化形象,但它就是文化形象,活生生而骨肉精神俱全。饒曙光說了《一次別離》給伊朗國家形象帶來的意義,他這話我理解,其實就是國家形象、文化落腳在人物和事件的鮮活中。我們《鋼的琴》的故事生動而充滿現實人生感,是一種過去式的樸實現實文化的反映,因此它有文化。而《失戀33天》這樣的都市電影,也是一種都市現在時的文化表現。當然這不是我們說的國家文化的全部形象,而是國家當下文化的星星點點的呈現。我想說的意思是,文化就是這樣近在身邊。中國形象片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無數不認識的人頭排列閃現其中,這是一種沒有時代感的宣傳,反而讓人不明就裏。
我想概略地說,需要重建的國家文化形象是什麼。未必是抽象的國家概念或者國家符號,但確實需要有這樣的一個精神感知,這包括:
第一,誠實創作的精神,誠實創作的電影沒必要宣傳什麼文化形象,因為它很難遮蔽,但是我們很多人不誠實創作;
第二,個性眼光的寬容,我們不待見的那些新生代導演在國外卻受待見,我一直在想,它其實有一種個性眼光的寬容,也是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三,人生揭破的真實,揭破人生裏的真切,它就帶有文化;
第四,善良熱誠的表現,這對於中國人來說非常缺乏,無論是生活還是影像都被遮蔽,怎麼表現是個難題;
第五,人性意識的突顯,這是中國電影的難題,卻是遲早要突破的要害,我一直在奇怪,為什麼許多進步都體現於民營企業華誼兄弟出品的作品中,比如《天下無賊》、《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等,而不是我們的主流形態電影;
第六,精神的弘揚,在中國電影裏頭實際上非常缺乏。
最後收尾一下,我要強調,國家文化形象建構首先來自於社會國家的建構,真實的力量是人們心目中的國家。隻有當社會文化是公平正義的,這個時候,你才能期待影像構成文化的大眾期望。同時要強調,國家形象不是對於西方模式的追仿,而是自身貼近的表現。很可惜,我們在追仿。
第一,大片虛浮的背後是市場在左右,文化意識已經在消解;
第二,殘酷拚爭故事的背後是人性曆史的扭曲;
第三,山寨娛樂迭出的背後是戲劇傳統的丟棄;
第四,許多粗製濫造的影片背後是利益至上的反文化。
真正讓人幸福的電影是不需要強調文化形象,但它就是文化形象,活生生而骨肉精神俱全。饒曙光說了《一次別離》給伊朗國家形象帶來的意義,他這話我理解,其實就是國家形象、文化落腳在人物和事件的鮮活中。我們《鋼的琴》的故事生動而充滿現實人生感,是一種過去式的樸實現實文化的反映,因此它有文化。而《失戀33天》這樣的都市電影,也是一種都市現在時的文化表現。當然這不是我們說的國家文化的全部形象,而是國家當下文化的星星點點的呈現。我想說的意思是,文化就是這樣近在身邊。中國形象片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無數不認識的人頭排列閃現其中,這是一種沒有時代感的宣傳,反而讓人不明就裏。
我想概略地說,需要重建的國家文化形象是什麼。未必是抽象的國家概念或者國家符號,但確實需要有這樣的一個精神感知,這包括:
第一,誠實創作的精神,誠實創作的電影沒必要宣傳什麼文化形象,因為它很難遮蔽,但是我們很多人不誠實創作;
第二,個性眼光的寬容,我們不待見的那些新生代導演在國外卻受待見,我一直在想,它其實有一種個性眼光的寬容,也是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三,人生揭破的真實,揭破人生裏的真切,它就帶有文化;
第四,善良熱誠的表現,這對於中國人來說非常缺乏,無論是生活還是影像都被遮蔽,怎麼表現是個難題;
第五,人性意識的突顯,這是中國電影的難題,卻是遲早要突破的要害,我一直在奇怪,為什麼許多進步都體現於民營企業華誼兄弟出品的作品中,比如《天下無賊》、《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等,而不是我們的主流形態電影;
第六,精神的弘揚,在中國電影裏頭實際上非常缺乏。
最後收尾一下,我要強調,國家文化形象建構首先來自於社會國家的建構,真實的力量是人們心目中的國家。隻有當社會文化是公平正義的,這個時候,你才能期待影像構成文化的大眾期望。同時要強調,國家形象不是對於西方模式的追仿,而是自身貼近的表現。很可惜,我們在追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