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海洋,卻有天空的湛藍。”
“不是瀑布,卻有跌落的激蕩。”
人在旅途、眼在畫裏、心在情中。看起來隻是不經意地描述一己的經曆和感受,所表現的多是零星瑣碎的片段人生,通過詩意優美的語言,傳遞出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思想情感。《遠方的風景》裏這樣詩意流淌的段落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讀著這樣的文字,真的讓人特別舒服。
有人說:詩是寺廟的語言,是語言中最聖潔、最高貴的部分。那麼散文呢?似乎與廟宇沒有什麼悠久的淵源,但於芸芸眾生而言,散文都彌散於我們生存的每個瞬間,散文的廟宇不是建於某個名山大川,而是散落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恰恰是散文這種隨處可見的品格,為散文的純粹增加了諸多的困難,也為寫作提供了突破困難的可能。散文的語言,可算是散文創作成敗所在。文學是語言藝術,散文則是藝術中的藝術。看人寫散文的能耐,主要是看語言到位與否。如果語言不到位,即使是滿腦子的奇思妙想,也作不出錦繡文章;如果文氣過剩,弄不好就會造成矯情失真;如果太直白淺顯,就會造成內容薄弱,難上檔次。《遠方的風景》似乎就是在語言上做著某種突破,突破散文的臨界體驗。打個比方:零度之水,既可是固態,也可是液態,還可固液兼容,這種水冰看不見的轉換中潛藏的動態感悟就是臨界體驗;臨界語言就好比百度之水,液態氣態的轉化過程呈現出的隱約、模糊和飛揚,就是語言的臨界狀態;當把自己臨界的體驗用自己臨界的語言呈現出來的時候,我想就是把握了散文的精髓。
《遠方的風景》中,我們見到最多的,是山、是水、是愛、是感悟自然的遼闊和高遠。由直觀到抽象,由具象到意象,以意設形,用心造境,顯示出其文本的唯一性和可讀性。文字或凝情、輕婉,或雋秀、衝淡,或寄情、豪放,或清盈、舒展,每一篇都是在用心用情織就文字的錦繡。如果你願意打開這本書,我相信一定可以逐漸感到作者思想的鮮活和靈動,那素描的冷靜、音樂的激情和語言的跳躍,也許不經意中就打動你。所以我願意向大家推薦這本書,隻要你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應該會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和美的享受。
一個人能夠原汁原味地將自己內心世界儲存起來的一些東西,毫無保留地披露出來給大家分享,是值得的。為此祝賀鄭雪和她的《遠方的風景》出版。我相信,隻要她繼續努力,一定會寫出更好的作品來。
我對鄭雪充滿期待。
是為序。
2016年11月24日於安徽
司舜
1964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多類報刊和選集上發表大量作品,著有散文詩集七部。
“不是海洋,卻有天空的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