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言”是指言辭和事實像符契一般完全吻合。“符言術”主要是君主治國平天下的修養之術,也是古代統治者常用的禦民治國之道。鬼穀子主張,統治者在位必須信守諾言。所謂“發言必驗,故曰‘符言’”。鬼穀子還為君主提出了一些必須遵從的策略:安徐正靜的境界;高瞻遠矚,耳聰目明;善於聽取各種言辭;賞罰必正;善於統領百官,遵循為政之理;思維周密,洞察隱微。鬼穀子的這些論斷和策略,對我們仍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原文】
安徐正靜①,其被節無不肉②。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③以待傾④損。右主位⑤。
【注釋】
①安徐正靜:安詳從容,思慮精誠,心氣沉靜。②被節無不肉:施加節度,無不柔和通順。被,施加。意思是說人君居位必須安徐正靜,先以柔順處世,後發製人。③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善於結交而不爭,內心虛靜意念平和。靜,爭。④以待傾:以備傾覆。陶弘景注:“言人君善與事接,而不安靜者,但虛心平意以待之,傾損之期必至矣。”⑤主位:善守其位。
【譯文】
作為君主,要做到安詳從容、心氣沉靜,就像骨節必須有肉附著於其上一樣,才能活動,發揮作用。要善於給予,與臣民相處謙虛謹慎、心平氣和,以防天下大亂。以上所說指君主要善於保住君位。
【原文】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①。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②。右主明③。
【注釋】
①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陶弘景注:“目明則視無不見,耳聰則聽無不聞,心智則思無不通。是三者無壅,則何措而非當也。”②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輻輳,指車輪的輻條向車轂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這裏指各種人才聚集一處。陶弘景注:“夫聖人不自用其聰明思慮,而任之天下,故明者為之視,聰者為之聽,智者為之謀。若雲從龍,風從虎,沛然而莫之禦,輻輳並進,則亦宜乎!若日月之照臨,其可塞哉!故曰明不可塞也。”③主明:君主要有察人之明。
【譯文】
眼睛貴在洞明世事,耳朵貴在敏銳警覺,心靈貴在充滿智慧。君主如果用天下人的眼光去看,就沒有什麼看不清;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去聽,就沒有什麼聽不到;如果用天下人的心去思考,就沒有什麼不能知曉。君主做到以上這些,就像輻條集中於車轂共同進退,可以使自己不被蒙蔽。以上指君主要聖明。
【原文】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①。許之則防守②,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德術正靜,其莫之極③。右主德④。
【注釋】
①“德之”句:德,有學者考證為聽。勿堅,又作勿妄。陶弘景注:“崇德之術,在於恢弘博納。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流,故能成其深;聖人不拒眾,故能成其大。②防守:妨守。這句是說許而容之,拒而逆之,皆不可輕妄失察。否則,或妨害人君職守,或堵塞臣民言路。③“高山”句:山之高、淵之深固然可測,但神明的位術卻是正靜的,無法測度。神明,指聖人。位術,疑為聽術。陶弘景注:“高莫過山猶可極,深莫過淵猶可測,若乃神明之位,德術正靜,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其可測量乎哉。”④主德:君主要崇尚德行。
【譯文】
君主崇尚德行的方法是,不隨意拒絕,也不隨意許諾。隨意許諾會妨害君主的職守,隨意拒絕就會堵塞天下言路。向上可以仰望高山,向下可以測量深淵。聖明的君主手段高明,臻於極點,誰也無法捉摸。以上所說指君主要崇尚德行。
【原文】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暗化矣①。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②君。右主賞③。
【注釋】
①“賞賜”句:陶弘景注:“賞信則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則更戮之人,沒齒無怨。言施恩行賞,耳目所聞見,則能驗察不謬,動必當功,如此則信在言前,雖不聞見者,莫不暗化也。”暗化,潛移默化。②幹:冒犯。陶弘景注:“言每賞必信,則至誠暢於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祿,不傾如泰山,又況不逞之徒,而欲奮其奸謀,幹於君位者哉!此猶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事矣。”③主賞:君主要罰賞必信。
【譯文】
獎賞臣子必須要講誠信,懲罰臣子必須公正。獎賞和懲罰做到誠信和公正,要使身邊的臣民能夠親眼聽到、看到,即使看不到和聽不到的,也會幡然改悟。如果君主誠信的美名能暢達於天,神明也會保佑,若有奸惡之徒想幹涉君位,也會望而卻步,以上所說指君主要施行賞罰。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①,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②之處安在?右主問③。
【注釋】
①天之、地之、人之:指三才之道,幽邃深遠,必問於賢者方可行之。陶弘景注:“天有逆順之紀,地有孤虛之位,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②熒惑:迷惑。③主問:君主要多方谘詢。
【譯文】
君主要把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及天地上下、東南西北四方、左右前後的情況,要向聖賢之人多加詢問,就會沒有迷惑不解的地方。以上所講指君主要善於發問。
【原文】
心為九竅①之治,君為五官②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③。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長。右主因④。
【注釋】
①九竅:指人體口、耳、眼,鼻、尿道、肛門九個孔道。②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古代五種重要官職。③“君因”句:順其所求,就不會辛勞。陶弘景注:“與者應彼所求,求者得應而悅,應求則取施不妄,得應則行之無怠。循性而動,何勞之有?”④主因:主於因者,君主要遵規循理。
【譯文】
心靈是九竅的統帥,君主是百官的首長。做好事的,君主要給予賞賜;做壞事的,君主就會施加懲罰。君主要根據臣民的是非善惡,或賞或罰,臣子就會效忠君王,君王也不用過度辛勞了。聖人通過這樣的方法,把賞賜用在恰當的地方。遵循事物之間的規律,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以上是說君主要遵循規律。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①,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②也。右主周③。
【注釋】
①周:周密、細致。指君主應遍知人情事理,而且處事謹慎。②原:源頭。③主周:君主要行事周密。
【譯文】
君主考慮事情不能不周密。如果考慮不周密,大臣就會製造動亂。國家陷入混亂,君主和外界閉塞不通,怎麼能弄清治理國家的方略呢?君主不善於用捭闔之道,就不能看清事情的根源。以上是說君主要行事周密。
【原文】
一曰長目①,二曰飛耳②,三曰樹明③。明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右主恭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