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意義上的主體性因素,是對認識客觀性的第二類製約。這主要是指,在認識中,不僅客體對象是先於認識的存在(曆史在先),而且主體自身也是一種先於認識的存在(邏輯在先)。這種本體論意義上主體性因素製約著認識的客觀性,我們稱之為“硬約束”。
首先,認識主體的自然基礎,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物質存在。由於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人逐漸進化發展成為在巨大世界與微觀世界之間的某種中項。一方麵,自然界物質係統結構的形成,從“我們的宇宙”初始狀態,經曆亞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最後到宏觀物體這樣一種發展序列。而人類認識自然界物質結構,隻能從自身的現實物質狀態出發,從宏觀回溯到目前的誇克層次,這就產生了微觀認識的內在困難;另一方麵,由於光速不變原理,人類主體對宇宙的認識受到客觀上的限製。我們在單位時間內觀測到的天體,並非與觀測同時存在。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觀測對象越遙遠,其真實存在和“本來麵目”就越古老,這就很難談得上對它的現實的了解。由此看出,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與對它的認識過程,存在著逆行的雙向運動,它深刻地體現了人類認識是曆史的與邏輯的統一。這種由主體自我中心造成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局限,不能靠提高觀測工具的性能來超越。隻要自然界不存在超光速傳遞和超越空間的瞬間的力的相互作用(或者像霍金所設想的穿越“蟲洞”),這個製約就無法克服。基於同樣道理,對非經典的粒子世界的觀測,也必然不得不受主體宏觀經典的物理屬性的製約。
主體自我中心的物質屬性,還客觀上決定了主體認識過程中對信息的選擇。如果說在認識論意義上主體選擇信息是主動的,那麼在本體論意義上主體則是被動的。主體隻能根據自身的物質屬性,根據自己與信息通道特性的符合程度來接收信息。客觀事物的信息傳遞遵循信息量衰減的規律,有些信息已經喪失殆盡,有些則實際上不可能被我們所接收。這不是我們不願意,而是我們不能夠。認識客觀性的這種製約,具有客觀必然性。唯有如此,才使得人類在物質世界中避免信息超載,得到進化。
其次,月亮在無人看它的時候存在不存在?這是愛因斯坦和玻爾學派爭論中提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科學家們曾為此傷透了腦筋。質樸的唯物主義者說,沒有我,還會有別人;沒有人類,還會有別的生物,總會有生命體承認月亮它“在那兒”。這是一種超越主義的主體“在場”論。20世紀30年代開始,科學家之間爆發了激烈爭論。一邊站著愛因斯坦,另一邊站著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領袖玻爾。從表麵上看,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外部事物是否不依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從深層次看,這個爭論有著嚴密而堅實的科學基礎。到了1964年,物理學家貝爾在這方麵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提出了“貝爾不等式原理”。70年代,科學實驗的精確性已經可以對貝爾不等式進行檢驗。從1972年到1982年,科學家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實驗表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對的,認為電子或其他微觀粒子是不依賴於人的觀察的獨立客體的觀點站不住腳。一些科學家在了解了這些實驗結果後大膽宣稱:月亮在無人看它時確實不存在![159]sup>
本體論意義上的主體性因素,是對認識客觀性的第二類製約。這主要是指,在認識中,不僅客體對象是先於認識的存在(曆史在先),而且主體自身也是一種先於認識的存在(邏輯在先)。這種本體論意義上主體性因素製約著認識的客觀性,我們稱之為“硬約束”。
首先,認識主體的自然基礎,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物質存在。由於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人逐漸進化發展成為在巨大世界與微觀世界之間的某種中項。一方麵,自然界物質係統結構的形成,從“我們的宇宙”初始狀態,經曆亞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最後到宏觀物體這樣一種發展序列。而人類認識自然界物質結構,隻能從自身的現實物質狀態出發,從宏觀回溯到目前的誇克層次,這就產生了微觀認識的內在困難;另一方麵,由於光速不變原理,人類主體對宇宙的認識受到客觀上的限製。我們在單位時間內觀測到的天體,並非與觀測同時存在。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觀測對象越遙遠,其真實存在和“本來麵目”就越古老,這就很難談得上對它的現實的了解。由此看出,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與對它的認識過程,存在著逆行的雙向運動,它深刻地體現了人類認識是曆史的與邏輯的統一。這種由主體自我中心造成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局限,不能靠提高觀測工具的性能來超越。隻要自然界不存在超光速傳遞和超越空間的瞬間的力的相互作用(或者像霍金所設想的穿越“蟲洞”),這個製約就無法克服。基於同樣道理,對非經典的粒子世界的觀測,也必然不得不受主體宏觀經典的物理屬性的製約。
主體自我中心的物質屬性,還客觀上決定了主體認識過程中對信息的選擇。如果說在認識論意義上主體選擇信息是主動的,那麼在本體論意義上主體則是被動的。主體隻能根據自身的物質屬性,根據自己與信息通道特性的符合程度來接收信息。客觀事物的信息傳遞遵循信息量衰減的規律,有些信息已經喪失殆盡,有些則實際上不可能被我們所接收。這不是我們不願意,而是我們不能夠。認識客觀性的這種製約,具有客觀必然性。唯有如此,才使得人類在物質世界中避免信息超載,得到進化。
其次,月亮在無人看它的時候存在不存在?這是愛因斯坦和玻爾學派爭論中提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科學家們曾為此傷透了腦筋。質樸的唯物主義者說,沒有我,還會有別人;沒有人類,還會有別的生物,總會有生命體承認月亮它“在那兒”。這是一種超越主義的主體“在場”論。20世紀30年代開始,科學家之間爆發了激烈爭論。一邊站著愛因斯坦,另一邊站著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領袖玻爾。從表麵上看,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外部事物是否不依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從深層次看,這個爭論有著嚴密而堅實的科學基礎。到了1964年,物理學家貝爾在這方麵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提出了“貝爾不等式原理”。70年代,科學實驗的精確性已經可以對貝爾不等式進行檢驗。從1972年到1982年,科學家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實驗表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對的,認為電子或其他微觀粒子是不依賴於人的觀察的獨立客體的觀點站不住腳。一些科學家在了解了這些實驗結果後大膽宣稱:月亮在無人看它時確實不存在![159]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