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後記(1 / 1)

自2006年上半年開始,我給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開設“中國當代詩歌研究”這門課程。說實話,在當下詩歌被邊緣化的時代語境中,我對這門課所受學生的歡迎度開始並不抱有很高的期許,我想能夠順利完成“中國當代詩歌研究”這門課程的授課任務就應知足了。但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中國當代文學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們對這門課程整體上表現出頗高的聽課熱情,他們在課堂上對我的當代詩人的詩歌解讀與講授予以積極主動的呼應。不僅如此,其他專業的一些研究生與部分北師大文學院訪問學者也聞訊來到我的詩歌課堂前來聽講,大家圍繞著某位詩人的創作或具體作品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有時激烈碰撞,意見分歧,眾聲喧嘩,將詩歌課堂上的學術氣氛營造得頗為濃烈,令我內心甚感欣慰。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今日。相比之下,2008級、2009級研究生的聽課人數相對較多,其中不少同學極力鼓動我把我課堂講詩的內容進行錄音,然後整理成文字,出版成書。我欣然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工作,這次終於將“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的錄音整理成一本書的形式了。我本人希望以一種具現場感的講詩、解詩的鮮活形式,與諸多喜歡中國當代詩歌或對中國當代詩歌知之不多但抱有好奇之心的廣大中文係學子及詩歌愛好者,來共同分享對於當代具體詩人與作品的解讀、分析與評價。

幾年下來,“中國當代詩歌研究”這門課程的講授讓我感到最有收獲的一點是,學生們通過對中國當代詩歌史上那些具代表性的詩人作品比較係統的閱讀與鑒賞,他們的文學鑒賞力均有了一定或較大程度的提升,對於文學的敏感性普遍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學習,他們已經消除了對於中國當代詩歌的偏見,認識到了中國當代詩歌作為一種文體的先鋒性角色,以及其在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中的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時,當代詩歌重要的文體功能與價值也為他們逐漸認知到了。這構成了我編著《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一書的強大原動力。在這裏,我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對於中國當代詩歌研究作為一個專業研究方向所表現出來的學科性重視,深感欽佩與欣慰。自從我2004年進入北師大文學院工作以來,在我平日裏與文學院的領導和同事張健教授、李春青教授、王一川教授、過常寶教授、張清華教授、張檸教授、李怡教授、劉勇教授、鄒紅教授、沈慶利教授、黃開發教授、王泉根教授、康震教授、陳太勝教授、王向遠教授、方維規教授、董小萍教授、萬建中教授、姚建彬教授、嶽永逸教授,以及藝術學院的於丹教授、鄧寶劍教授等諸多北師大學者的接觸與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於中國當代詩歌及中國當代詩歌研究並不存在所謂“厚古薄今”的學科性偏見或學術性歧視。作為一名主要致力於中國當代詩歌研究與批評工作的學者與教師,我自然以自己能置身於這樣具學術包容性與開放性的學院深以為幸,而這也將成為我繼續搞好自己的中國當代詩歌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強大動力之一。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課時及篇幅所限,這次“在北師大課堂講詩”隻選擇了牛漢、食指、北島、於堅、韓東、“莽漢詩群”、翟永明、海子、西川、王家新、吉狄馬加、“北師大詩群”(以任洪淵、伊沙、侯馬、徐江、沈浩波、呂約等為代表)等近20位中國當代詩人的詩歌文本作為解讀對象。在接下來的“在北師大課堂講詩”教學計劃中,我打算以郭小川、鄭敏、李瑛、多多、芒克、顧城、舒婷、昌耀、歐陽江河、臧棣、西渡、莫非、樹才、田禾等中國當代詩人的創作為解讀對象,在選擇被講解的詩人時,主要考慮其風格流派等方麵的代表性,然後擬進行課堂錄音,並最後整理成《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續集)一書出版。倘能如此,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曆程及創作風貌將得以更為充分、全麵而完整的展示。

藉此機會,我對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姚雪雪女士及責任編輯王彥山先生對《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一書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的充分認可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對北師大中國當代文學專業2009級研究生同學為促成本詩歌講稿的問世所付出的勞動深表謝意。在本書稿的初步校對過程中,胡芳芳、王丹、王凡、唐三驕、李才榮同學給予了大力協助,做了不少糾正錯別字與錯誤標點符號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

譚五昌

2012年3月14日於北京京師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