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使用一般成人能懂的口吻,在《理解人性》一書中細膩大膽地揭露人性和心理機轉,解說精神生命由來以及性格的不同特征,將情緒也視為性格的一部分,涵蓋了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並強調兒童教育之於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此書在個體心理學曆史中具有特殊關鍵地位,主要是因為阿德勒於《理解人性》書中首度提出“社會感”(gemeinschaftsgefühl)》(或譯為社會興趣、社會情懷)這項貫穿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阿德勒說,人不夠強壯到獨自生活,群體生活是有必要的,因為透過分配勞務可以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合作是群體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由於阿德勒親身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認為戰爭起因於人們缺乏足夠的社會情懷,因此個體心理學致力於提倡培養人的社會情懷,是生活問題之終極解決之道。許多學習者對於社會感的概念感覺模糊難捉摸,翻譯時的譯名版本也層出不窮;事實上,阿德勒提出的社會感與孟子所描述理想社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東方社會流傳已久的儒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社會感便清晰、容易得多。
另一個在《理解人性》中被強調的重要概念是“行為的目的性”(teleology)。人需要適應環境,並對環境做出反應,個體心理學假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想要追求的特定目標,雖然個人可能對於自己的目標選擇不太了解,也可能是模糊的想象目標,然而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表現都朝向一個目標,是種對未來某些情境所做的準備,也像是一出從頭到尾自編自導的戲劇。阿德勒在此書中再三提及辨識人們如何設定目標的重要性,伴隨著他稍早發表的自卑感及其補償(pensating of the feeling of inferiority)理論,說明目標設定是一種支配他人、勝過他人的傾向,基於幼年時期的不成熟和弱小,再加上來自家庭的影響,孩童很容易有不如人的自卑感,為了彌補自卑感,逐漸產生出被認同的需要,並獲取優越感。孩童也容易錯誤估計自己的自卑程度而建構出錯誤的行為目的,發展出被稱為“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為。
相較於《理解人性》側重於人性心理機轉的精細描述和說理,《理解生活》於1927年首次出版,原名為《生活的科學》(The Sbsp;of Living),書中運用大量的臨床實務案例,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其性格,並呈現不同個體上的差異和獨特性,對於如何進行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或教育方針有更清晰的說明,在心理治療和教育領域的實務工作上貢獻宏大而深遠。阿德勒在《理解生活》一書中正式引介了“生活風格”(the life style)(或譯為生命風格、生活方式)這個概念,指的是人積極主動的天性,從受精細胞開始成長,包括欲望、感覺、記憶和做夢等,人的每一部分都是以自我整體一致性朝向目標前進。他強調人的獨特性和自主創造性,主張人不會任由過去的經驗決定自己,而能自主地決定如何運用該經驗。在這一點上,個體心理學讓人從過去的宿命論中解脫出來,重新賦權個人。在原著出版近百年後的今天,經典重譯的此刻,阿德勒心理學對於人生問題所展現的釜底抽薪、解決問題的力道,仍讓我們感到震撼。生活風格既然是由個人的自主決定所塑造,那麼結果自然得自行承擔,改變也需從自身做起。
阿德勒使用一般成人能懂的口吻,在《理解人性》一書中細膩大膽地揭露人性和心理機轉,解說精神生命由來以及性格的不同特征,將情緒也視為性格的一部分,涵蓋了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並強調兒童教育之於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此書在個體心理學曆史中具有特殊關鍵地位,主要是因為阿德勒於《理解人性》書中首度提出“社會感”(gemeinschaftsgefühl)》(或譯為社會興趣、社會情懷)這項貫穿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阿德勒說,人不夠強壯到獨自生活,群體生活是有必要的,因為透過分配勞務可以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合作是群體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由於阿德勒親身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認為戰爭起因於人們缺乏足夠的社會情懷,因此個體心理學致力於提倡培養人的社會情懷,是生活問題之終極解決之道。許多學習者對於社會感的概念感覺模糊難捉摸,翻譯時的譯名版本也層出不窮;事實上,阿德勒提出的社會感與孟子所描述理想社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東方社會流傳已久的儒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社會感便清晰、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