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魚石的分析有些亂。如果華元不在國內,而宋國可以滅桓族,那麼,華元回國就更可以滅桓族了。魚石把賭注下在了華元主觀意誌上不會討伐桓族上了。華元自己出亡,是因為自己的力量不及桓族,如果他能意識到可以利用國人的力量,他也就不出亡了。所以,從整個的局勢看,桓族一定是占優勢的。如果不請華元回國,晉國有可能幹涉,宋國人也可能**,但也隻是可能,已沒有辦法再重來。
魚石還提出了另外一個理由,由於向戌也是桓族,而向戌是賢惠之人,所以華元也會因為向戌而不討伐桓族。這也是魚石自己的善意的願望而已。
魚石說服了桓族,到黃河邊上請華元回國。華元提出要討伐蕩澤,魚石同意了,華元回國後,命華喜、公孫師討伐蕩澤,殺蕩澤。華元不用桓族去討伐蕩澤,一則不相信桓族,二則已有驅逐桓族之意了。因為蕩澤是華元的敵人,桓族討伐了蕩澤,也就是蕩澤的敵人了,那也就是華元的朋友了。明白這一切的魚石等五大夫,跑到睢水邊上,也準備出亡,隻要華元一開始動力手討伐桓族。看似強大的桓族,一霎時變得那麼不堪一擊。此真不可思議之事。
華元先命人去請魚石等五大夫回國,五大夫不同意;華元親自到睢上請五大夫回國,也不同意。華元隻能回去。魚府說,完了,今天不聽華元的話回國,怕是回不去了。你們看到了沒有,華元是視速而言疾,有異誌焉。
我們誠意地想勸別人,一定會看著對方,慢慢地說清自己的想法,希望對方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同意自己的觀點,做出我們期望的行動來。而華元是怎樣的呢?眼睛不看著五大夫,隨便一掃,五人都看過去了。說話語速飛快,五大夫聽清了沒有也不管,說完完事,問怎麼樣?五大夫還沒有明白什麼意思,怎麼回答?隻好不同意。
魚府說,如果華元真不想請我們回國,現在一定是駕車奔馳了。五大夫走到高丘上看時,果然華元的車正在疾馳。五大夫趕快追趕,想追上華元,表示自己願意回國,不流亡了。但遲了,華元命人決開睢水之壩,並把城門關上,登上城牆了。那意思是很明白了,你們流亡國外去吧,但我可以不再討伐你們了。
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俯隻好出奔到楚國去了。
去之,夫其口眾我寡
走了五大夫,國內的桓族怎麼辦,還去與他們為敵嗎?自己這次勝利了,能保證下次還成功嗎?華元雖然驅逐走了桓族五大夫,但他並不把事情做絕,完全消滅掉桓族。聰明的政治家會退讓,給對方一個生存的空間。給對方生存的空間,就是給自己留了後路。你把別人逼到了山崖邊,別人也會把你一同帶下去。
所以聰明的華元,命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向戌是桓族,樂裔與老佐都是戴族。用向戌是表明華元願意與桓族和好,用樂裔、老佐是表明,戴族的政治勢力在增長,桓族還是與戴族和平共處為好。
實際上魚石的分析有些亂。如果華元不在國內,而宋國可以滅桓族,那麼,華元回國就更可以滅桓族了。魚石把賭注下在了華元主觀意誌上不會討伐桓族上了。華元自己出亡,是因為自己的力量不及桓族,如果他能意識到可以利用國人的力量,他也就不出亡了。所以,從整個的局勢看,桓族一定是占優勢的。如果不請華元回國,晉國有可能幹涉,宋國人也可能**,但也隻是可能,已沒有辦法再重來。
魚石還提出了另外一個理由,由於向戌也是桓族,而向戌是賢惠之人,所以華元也會因為向戌而不討伐桓族。這也是魚石自己的善意的願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