圉人,就是管養馬的一個下人。但這個圉人犖,卻很出名,連魯莊公都知道他。當子般回到宮裏,對父親魯莊公說起抽打圉人犖一事後,魯莊公說,這個圉人犖力氣很大,動作也非常地敏捷。他可以從地上,翻身躍上南城門稷門。這樣的人,應該殺死,不該用鞭子抽打。魯莊公的意思是說,你抽打了他,他會怨恨你的,怨恨了,他就有可能會報複。魯莊公不愧為優秀的政治家,他可以敏銳地感覺到一個人的心理,並判斷出他可能采取的行動。但圉人犖,隻有報複的心理和動機,並不一定就必然會采取行動。
但有了報複的心理,就有采取行動的可能。所以,這一點被慶父利用上了。慶父令圉人犖,在黨氏家剌殺了子般。而以為自己已掌控了政局的季友,隻好離開魯國,出奔到了陳國。我們看到了,子般還沒有正式成為國君,就被剌殺了。但第二年即國君位子的卻是子般的庶弟公子啟方。這一年公子啟方不會超過八歲,這就是魯閔公。他是哀薑的女弟叔薑的兒子。因為哀薑自己沒有生育,如果有的話,也不會立子般了。我們覺得很奇怪,慶父殺子般就是為了立公子啟方為國君嗎?但從目前的情景看,確實如此。
由公子啟方即位,這也是慶父無能為力來改變的事實,因為齊國堅決支持公子啟方即位。齊國比魯國強大,齊桓公又是此時的霸主。而對齊國來講,由齊國的外甥,來做魯國國君,是最大的利益。就如魯莊公是齊國的外甥一樣。魯莊公當然還有其它的兒子,但齊國有意向的人選了,魯國就得順從。
慶父沒有辦法,季友也沒有辦法。季友在陳國,他不可能左右魯國的局勢。在魯閔公即位後,魯閔公與齊桓公在齊國的落姑會麵,這是魯閔公元年的八月,魯閔公向齊桓公提出要求,請季友回國。在齊國的斡旋下,季友回到了魯國。此時季友還能怎樣呢?隻能承認現實,順從齊國,或者說是順從慶父的意誌?
但是,這在慶父確實是件痛苦的事情。因為他真的想當這個魯國國君。公子牙在魯莊公麵前推薦慶父,未必是他慶父的指使,但絕對是他的意願。在他弑殺了子般後,國內的各種政治勢力並不全都支持慶父即位,所以他也隻好,隨著季友離開魯國後,也離開了魯國,跑到了齊國去。在季友回到魯國後,慶父也回到了魯國。
但是慶父絕不甘心於這樣的政治狀況。在魯閔公二年,慶父又剌殺了魯閔公。
原來,魯閔公不過是個八歲左右的孩子,但他也知道敬愛自己的師傅。怎麼回事呢?魯閔公的師傅,搶奪了魯國大夫卜齮的土地。應該講這是他師傅的錯,但魯閔公護著師傅,不維護卜齮的正當權利。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魯閔公是個孩子,但他又是國君。當臣民們有了矛盾時,最終的裁判者,當然是魯閔公,何況這事兒還涉及到他的師傅。而魯閔公也當然會維護他的師傅的利益的。不要說魯閔公是個孩子,就是一個成人,他在做出裁決時,考慮更多的可能還是情感,而不是所謂的理性。而你在用情感決定這件事時,別人也一樣地會用情感來做另一件事。卜齮想在魯閔公的主持下得到公正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對魯閔公的情感就是仇恨。而慶父又出場了,他指使卜齮弑殺了魯閔公,時間是魯閔公二年(前660年)八月二十四日。地點就是魯閔公的寢宮的武闈旁。殺一個八歲的孩子當然不會太費力,但要是剌殺一個國君,不論這個國君是個成人,還是孩子,在剌殺者,必定有著沉重的心理壓力。而恰是因剌殺者有著比這壓力更大的利益,或者有著比這壓力更大的仇恨,才會做出剌殺國君的行為。同樣理性也告訴卜齮弑殺魯閔公是錯的,但情感告訴他,必須殺死魯閔公。魯閔公可以憑情感做事,卜齮也一樣可以憑情感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