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魯莊公是沒有辦法不答應的,隻能答應鮑叔牙的要求。公子糾被殺於生竇。召忽自殺。管仲沒有象召忽那樣自殺,而是請求鮑叔牙把自己綁起來,押送回國。但在進入齊國境內到了堂阜這個地方時,鮑叔牙就給管仲解綁了。這在他二人是心心相通,一個知道自己死了沒有什麼大的意義,大不了落得個召忽那樣的讓人尊敬而已,但召忽已成為了那樣的人了,那麼就讓人們去尊敬召忽吧;一個知道這個人不能死,這個人死了對齊國是一個嚴重的損失和打擊,而活下來,不但可以避免損失和打擊,還可以使齊國更加強盛。
回到國都,鮑叔就向齊桓公推薦,要管仲輔佐齊桓公,因為他的治國安民的水平要大大高於齊國的國卿高敬仲。鮑叔牙說這樣的話,在今天看來是大忌的。你不能抬上去一個人,卻要踩下去另一個人。當然,鮑叔牙的話裏,是暗含著高敬仲是齊國最有治國安民才能的人的意思的。但以常人的心態,聽了這樣的話,心裏總不舒服。但這之後,齊國的君臣們相處得很好,可見鮑叔牙的坦率和識人,高敬仲的謙衝和友善,管夷吾的能力和責任,這些正是成就了齊桓公霸主事業的基礎。
52、齊桓公滅了譚國
那麼我們就要看看齊桓公是怎樣開始他的輝煌的政治生涯的,怎樣就成為一代霸主的。
齊桓公是在魯莊公九年(前685年)夏季,回到齊國當上齊國國君的。乾時一戰的勝利,並沒有使齊桓公消除對魯莊公的怨恨,所以第二年的春天,魯莊公十年正月,齊國再次出兵攻打魯國。兩國交戰的地方是長勺,在曲阜北麵。但結果是齊軍戰敗。這在齊桓公是一個不小的心理上的打擊。本來已在乾時一戰中,打敗了魯國,那麼應該的結果是,再次給魯莊公一個更嚴重的教訓才是。但現在反倒是自己失敗。
但齊桓公並不灰心喪氣,他繼續要打擊教訓魯莊公。到了這年夏季的六月,齊宋兩國,聯合攻打魯國,來到了曲阜近郊的郎這個地方。但結果是宋軍被魯軍打敗,一直被打退到乘丘這個地方。齊軍也隻好撤退回國。
戰事的不利,使齊桓公和他的謀士們在考慮,這樣地與魯國對抗,是否合適。魯國雖然比齊國弱小,但魯國並不是非常弱小的諸侯國,完全可以與齊對抗,所以並不是很容易可以征服的。如此在魯國耗費精力財力,又一時得不到便宜,那麼就應該改變政策。
由魯國的不能立即被征服,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齊國應該尋找一個比魯國還弱小的諸侯國來下手。但比魯國弱小的諸侯國有很多,不能沒有理由就去征討人家吧。這樣,有理由可以征討的、又是弱小的諸侯國,就有了一定的目標了,那就是譚國。
據說,齊桓公離開齊國去莒國避難時,路過譚國(山東濟南),譚國的國君,對這位齊桓公,當時還是齊國的公子,沒有按照當時的,應該給予的禮節來招待。這在當時是大忌。在等級分明的那個時代,禮是最要緊的。但我為什麼說是據說呢?我們知道,當年的齊桓公是到莒國避難的,莒國在哪兒呢?在齊國的南麵偏東約150公裏。而譚國在哪兒呢?在齊國的西麵約100公裏,那麼為什麼齊桓公到莒國去,卻要往西走呢?方向不是錯了嗎?
但我們不能就斷定,齊桓公是在編造譚國不禮於他的謊言,而借此討伐譚國。我們可以找出的理由是,當時齊桓公離開齊國時,是向西去的,他準備到他的外婆家衛國去,衛國是在齊國的西麵呀。但不知怎麼的,齊桓公後來沒有去衛國,而是到了莒國。正是他齊桓公在去衛國路過譚國時,在譚國被無禮了。
而問題並不就隻在於此,在齊桓公即位後,很多諸侯國都派使者前去祝賀,但譚國又沒有依照禮的慣例,去齊國祝賀。這在齊桓公就是眼前的證據,你譚國國君,是不能否認的。但難道那時,隻有他譚國沒有派出使者去齊國祝賀嗎?我們完全可以依譚國的所為,來推斷,不會隻有譚國。譚國這樣的小國,都不派出使者去祝賀,那麼比譚國大的諸侯國,就更有可能這樣做。
那麼究竟什麼是禮呢?我們在此先不談什麼禮三百或禮三千那些具體的條款。我們得先明白禮的總的理念。禮有三個層麵,一是在人的心中,始終存有敬的意識,無論對誰,無論做何事,都要有敬的理念。二是在人的表情和行為上,應該始終存有肅穆,就像是在思考問題時的樣子。三是在與人交談時,要想好說些什麼,不能說出違背禮的話來。據說,這三個層麵是針對君王們說的。看來譚國國君正是沒有這樣一個禮的理念,才會做出無禮的行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