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伐鄧】(2 / 2)

通過兩次的作戰,也就是鄾城之戰和蒲騷之戰,我們看到了鬥廉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這就是楚材。不過此時的楚材,還在為楚王效力,可見,此時的楚國當是一個人盡其材的國度。因為,此時楚國確實在走向富強,楚王需要人才!當然,我們不是說莫敖屈瑕就不是人才,他也是人才,否者,楚王也不會用他為最高軍事長官了。而且他的實戰也是成功的。但他真是傷在他自以為是人才的感覺上的。

34、楚武王伐絞

魯桓公十二年(前700年),莫敖屈瑕再次領兵出戰,這次要去征討的是絞國,就是去年幫助鄖國準備攻打楚國的那個絞國。絞在楚國北麵約320公裏處。關於行軍路線,我猜想有兩種可能的走法,一是先沿漢水的西岸,向北走,到了絞國的對岸時,再渡過漢水,到達絞國城門前。一是先渡過漢水,沿著漢水的東岸北進,直接到達絞國的城門下。但不論屈瑕走那條線路,現在,總算來到了絞國的城下,屈瑕將軍隊紮營在絞國的南城門一帶。

然後,我們看到屈瑕也開始進行判斷推理。他認為,絞是個小國,絞人的稟性是輕佻、輕率,所以不會去仔細思考問題。絞國的南麵是漢水,北麵是山,而楚軍現在均布置其城南。因此,他設計了比較周密的作戰方案,這個方案的要點,就是要將絞人的軍隊,引出城。屈瑕認為,在絞這裏作戰,地點離楚太遠,所以應盡量用最小的損失,取得最大的戰果,所以必須避免攻城。如果不攻城,就隻有想辦法,將絞國的軍隊引出城來。

屈瑕先命那些專為軍隊采樵的民夫,在沒有軍隊保護的情況下,到絞城北麵的山中去砍柴。絞國的士卒看到這些民夫,沒有軍隊保護,就出城抓捕了三十個民夫。楚軍每天都要用柴草來燒飯,所以第二天,民夫照樣地去砍柴,屈瑕照樣地還是沒有派軍隊保護。但屈瑕卻在山中先埋伏下了部隊。絞國的士卒看到,昨日那麼容易地就抓到了三十個民夫,所以更多的士卒或者說絞國的大多數士卒出了城,去山中追捕那些在山中砍柴的民夫。

而屈瑕知道絞軍出城後,迅速地將剩下的楚軍轉移到城北。當絞軍在山中遇到埋伏的楚軍,想退回到城內時,見到的卻是布置在城北門的楚軍。絞軍大敗是必然的結果。但另一個結果,可能是當初絞人想不到的,就是楚與絞在絞國的城下訂立了盟約,這在當時,對諸侯來講是最大的恥辱!

這一仗在屈瑕來講,是相當完美的傑作。判斷正確、布署周密、指揮得當。他判斷了絞人的輕佻、輕率,他給了絞人一個無比的恥辱。但讓人想不到的,莫敖屈瑕,在不久以後,也同樣給了他自己一個無比的恥辱,原因同樣就是那個輕佻、輕率。

35、莫敖屈瑕上吊而死

楚軍在攻打絞國時,路過羅國。羅想趁機伐楚,但隻有想法,還沒行動。楚軍當然可以得到羅欲伐楚的情報的。在楚又是找到了討伐人家的借口,楚是不但有想法,還有行動。

第二年的春天,魯桓公十三年(前699年),莫敖屈瑕再次出兵,向羅進軍。在出發前,屈瑕向全軍發布了一條紀律,就是任何人不得就此次軍事行動,向他提出諫言,否者,用軍法處罰。此時屈瑕的自我感覺當然很好,多年的出征,並且取得的勝利,使他已不用思考,就覺得自己真是個人才。在他以為,人才做出的事是不會錯的,我是人才,那麼我做的事,就不會錯。雖然,我們知道,他的這個推理的大前題,就是假的。但他不覺得,否者他不會發布那樣一條紀律的。

楚軍伐羅,必須渡過鄢水,在渡水時,楚軍已亂了陣形,上了岸就再也沒有整頓好隊伍。一方麵是軍隊主帥的自以為是,另一方麵是整個部隊的鬆散無備,這樣的軍隊得到的隻能是失敗。羅國聯合盧戎打敗了楚軍,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這樣的結局,實出於屈瑕意料之外的。但看來在人世上,高明的人確實總有的,鬥伯比就知道,此次屈瑕是一定要打敗仗的。在屈瑕出征前,鬥伯比去送行,見到的莫敖屈瑕,在走路時,腳抬得很高很高。他分析認為,腳抬得高了,就會使屈瑕的心思不牢固紮實,出現浮,出現漂這樣的心境。而不實的、浮的、漂的心境,一定會影響判斷事物的正確性。應該說鬥伯比的分析是對的,但在因和果的關係上,或許他搞反了。在屈瑕的腳抬得很高,當是由於他心境的浮漂不實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但不管怎麼說,屈瑕的這一趾高,斷送了他的一切,他的政治前途、他的無尚榮耀,還有他的生命。

在屈瑕而言,是不能再回國見楚王了。他羞愧、他感到恥辱,他不能這樣地帶著羞愧的情感,帶著恥辱的光環,活在世上。他選擇了自殺,用的是一條絲帶。他選擇死的那個地方的名字,也讓人感到了他的不用再用語言表達的心情,這地方叫荒穀。

這就是春秋時代的,那些貴族的風範,死在他們而言又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