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申侯用他的自以為得意的聰明,占了個大大的便宜,同時,他坑害了轅濤塗,也損害了鄭文公的利益。但事態的發展,未必就會這樣下去地成就他申侯。
聰明的申侯輸給了轅濤塗
第二年,魯僖公五年,齊桓公在衛國的首止,召集諸侯盟會。參加此此次盟會的有齊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八國國君。但這裏還有一位,就是周太子鄭。齊桓公這次的會盟,就是為了穩固太子鄭的王太子地位。太子鄭是周惠王的太子,太子鄭還有一位母弟,就是王了帶。因為惠後寵愛王子帶,周惠王有意廢黜太子鄭,立王子帶為儲君。
這次盟會,轅濤塗和申侯也都來參加了。當轅濤塗再次見到申侯時,禁不住,就想起了自己因申侯的讒言而被齊桓公囚禁的事兒,一股怨恨的情感自然生起。但在轅濤塗見到申侯時,並沒有表現他的那個真實的情感。反而對申侯說,您應該把齊君封給您的虎牢,好好地修葺一番,這可是這個時代的霸主封給您的啊!要麼我向齊君提個建議,由現在盟會的諸侯,來幫您修葺您的虎牢城池。
申侯可能有的隻是慚愧和抱歉了,你看,我以前這樣地對待人家,現在人家卻這樣地對待我,多麼不好意思。申侯當然應允了。諸侯的軍隊幫著申侯,把虎牢城修繕一新。但隨後,轅濤塗卻在鄭文公麵前,說了這樣的話,申侯請諸侯,幫他修繕城池,是準備造您的反啊!這句話,鄭文公聽進去了。
到了秋季與會的諸侯國準備歃血為盟。這時鄭文公卻逃回到了鄭國,沒有參加結盟儀式。原來鄭文公接到了周公宰父帶來的周天王的信,要他不要參加盟誓,周王可以向楚晉提議,由楚晉兩國來保護和幫助鄭國。
鄭文公能有周天王如此的看重,再加上鄭與齊之間的本來就不和協的關係緣故,所以鄭文公決定聽從周王的建議,丟下了陪同他一齊來的鄭國軍隊,獨自逃回到了鄭國,沒有參加首止之盟。
這在周惠王也不過是因為怨恨齊桓公主持這樣一個盟會,來維持王太子鄭的地位。齊桓公的行為已幹涉了他周王的家事了。由八個諸侯歃血盟誓來穩固他周惠王準備廢黜的太子的地位,這真有些說不過去。所以周惠王就叫周公宰父鼓動著鄭文公逃盟。也算是給齊桓公一個麵子上的難堪吧。其實,你說他周惠王會真的為他鄭君著想?
鄭國的大夫孔叔就認為逃盟不好,對鄭國和您鄭君都是不利的。果然,到了第二年,魯僖公六年(前654年)夏季,齊桓公帥諸侯軍隊前來討伐鄭國,理由就是鄭文公逃盟。楚成王知道後,也馬上出兵包圍許國,以救鄭國。因為許國是齊國的盟國。看來楚國還是聽從周王命令的。齊桓公隻好放下鄭國,來救許國。這樣兩方麵就都撤回了自己的軍隊,鄭許兩國都解除了危險。
魯僖公七年(前653年)春,齊桓公再次伐鄭,但這一回隻有齊國自己幹。看來戰爭是用來解決人與人之間不和協的最佳方案。因為隻要能夠將對方打敗,對方就一定會聽從自己的。那就不隻是和協的關係了,一定是服從的關係了。而讓人服從,比起人與我之間的和協來,感覺上要更愉快些,所以齊桓公繼續用戰爭來對待鄭國。
這時鄭國大夫孔叔向鄭文公諫言,他說有句諺語是“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意誌上不能強盛,又怕什麼去做屈辱的事情呢?一個諸侯既然不能強大得使人敬畏,又不能弱小而順從強大的諸侯,這樣的局麵是很危險的。您還是趕快屈服齊國吧。鄭文公說,我知道齊國為什麼來討伐我們了,等我一時,我已有辦法使齊國退兵了。到了夏季時,鄭文公將申侯給殺了,傳給齊桓公的話,應該是這樣的,鄭文公逃盟,是申侯出得主意。而齊桓公也就相信了?不再追究鄭文公了。
這就是政治。鄭文公逃盟,明明是他聽從了周天王的話,而自己作出的決定,而現在卻嫁禍於申侯。申侯已死了,也無法對證了。在鄭文公是殺死了一個他想殺的人,並且用這個死了的人,解了國家的危難。
而在齊桓公,未必知道申侯是冤枉的,齊桓公對他申侯也算是有恩,從常理推斷,申侯怎麼會做這樣忘恩負義的事呢?但我們千萬不能忘記,他申侯曾出賣過轅濤塗,那麼他就有可能出賣齊桓公。這是申侯自己沒有想到的。但不論齊桓公是否真的相信是申侯的主意,但鄭文公的行為,總是說明了鄭國已表示服從齊國了,這才是齊桓公發兵的目的,現在目的達到了,是否他申侯的主意,和申侯死不死,就與他齊桓公沒有關係了。
麵轅濤塗在鄭文公麵前的讒言,到了此時,終於起了作用,最終申侯還是輸在了轅濤塗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