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外交政策】(2 / 2)

但非常奇怪的是,慶父剌殺魯閔公後,先是哀薑離開魯國,跑到邾國去,時間是魯閔公二年的九月。之後,慶父在季友帶著公子申先離開魯國到了邾國後,也離開了魯國,獨自跑到了莒國。從慶父弑殺魯閔公的目的看,他就是想自己當國君。但為什麼在剌殺成功後,哀薑和慶父都離開了魯國呢?而且之前是季友先離開魯國的。如果說季友與慶父是政治對手的話,季友離開魯國是可以理解的,但慶父和哀薑離開魯國,就難以讓人理解。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個迷,因為,左丘明在記敘時,沒有做說明。

在慶父離開魯國後,季友回到了魯國,他立公子申為國君,這就是魯僖公。

這次季友,不會放過慶父了。他讓人給莒國送去了財賂,要求莒國將慶父送回魯國。莒國隻能照辦。慶父也隻好回到魯國。在走到密這個地方時,慶父讓公子魚先回到魯國,向季友請求,能否不要慶父的命。季友能答應嗎?不能!慶父弑殺了兩位國君,雖然子般沒有正式即位,他的罪行難道還不夠他去死嗎?正是當年,在季友得知慶父有自立為國君的念頭時,沒有對慶父采取行動,才使慶父弑殺了子般,又一次弑殺了魯閔公。這個教訓季友是不會忘記的。但季友並沒有想著治慶父的罪。因為,如果慶父有罪了,他的子孫,就不能在魯國立足下去了。但慶父必須死。慶父最好的選擇是自殺。公子魚在請求不允的情況下,回到密,他是哭著來見慶父的。當慶父聽到公子魚的哭聲後,慶父明白了,自己隻能死。所以他用絲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同樣,季友卻保證了慶父的子孫,能夠在魯國世世代代地掌權。慶父的後代,就是孟孫氏。再加上季友的後代的季孫氏,這樣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就成為魯國的世襲大夫。這就是三桓。因為這三兄弟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有時候,你不能不相信命。魯隱公這樣的好人,子孫卻沒有得到什麼,而魯桓公這樣的人,他的子孫卻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一切。

而到了第二年,魯僖公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公元前659年,哀薑被齊桓公派人殺死。在魯僖公的請求下,到了十二月,哀薑的屍體從齊國被送回到了魯國,並下葬。

這就是我們上麵說的,魯莊公絕沒有想到的,哀薑是死於齊桓公的命令的。魯莊公那麼多年了,都不立夫人。而當他有可能不顧孟任的感情,而決意到齊國娶位夫人時,他想著的是,魯齊兩國的關係可以改善。他隻能做到這一點。他已不能左右哀薑的意誌了,在他去逝後。就如孟任不能左右他魯莊公的意誌要娶哀薑一樣。哀薑要與慶父好,哀薑要立慶父為國君,這是哀薑的意誌。當然哀薑她也左右不了齊桓公的意誌,齊桓公要她死,她就隻能死。看來她是可以被齊桓公的意誌左右的。

在齊桓公而言,他是此時的霸主,他的意誌如果他願意,就可以實現。但也必須是可以實現的願望的意誌。他想殺哀薑可以,他想立魯閔公可以,他想叫季友回到魯國可以。但也有他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在魯閔公元年,齊桓公派仲孫湫到魯國去視查魯國的政局。仲孫湫回到齊國後,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就是說,如果不解決了慶父的問題,魯國就必然會出現政治**。齊桓公問,怎樣才能解決了慶父呢?仲孫湫說,如果魯國的政治**不停止,慶父就一定會被解決掉。你看,慶父是魯國**的原因,而魯國**又是慶父完蛋的原因。在仲孫湫看來,慶父在做著為他慶父自己營造墳墓的勾當。

這時,齊桓公問了他心裏始終想著的問題,魯國可以取過來嗎?就是說,我可以滅了魯國嗎?因為在齊桓公想來,我可以滅譚,可以滅遂,為什麼不可以滅魯呢?仲孫湫對齊桓公講,不可以滅魯。他認為,因為魯國還在踐行著周禮,所以不能滅。看來,不是齊桓公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的。但仲孫湫卻提出了他的四條十二字外交政策。就是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就是還在按照周禮的規矩做的諸侯要親近他,政治穩定的諸侯要利用他,出現內部矛盾的諸侯要離間他,而昏昧**的諸侯要顛覆他。

但我們必須明白,仲孫湫的這四條外交政策是針對華夏族內部的。當華夏與戎狄出現紛爭時,這四條政策就沒有效力了,因為超出了其有效的範圍。那麼總要有一個解決華夏與戎狄關係的政策吧,這個政策是管仲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