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恥辱】(1 / 2)

但創業的艱辛已可以深刻地在這父子倆身上體現出來了。

鬻拳在辦完楚文王下葬後,也自殺在楚文王的墓前,安葬在楚文王墓門內的過道中,算是殉葬吧。他生前是負責都城城門的,死後照樣守衛著楚文王的大門,不過隻能是墓門了。而那個對楚文王不敬,而楚王又無可奈何的人,就是鬻拳。

在不知什麼時候,不知為了什麼事兒,鬻拳對楚文王提出諫言,但楚王不聽。鬻拳大概認為,必須要楚王聽從自己的意見吧,所以手握兵器以脅迫楚王聽從自己的諫言,楚文王隻好同意。但事後,楚王並沒有怎麼去為難鬻拳,因為他明白,鬻拳這樣的舉動是真的為他楚王好。

但為了楚王的好,就能用兵器相挾持嗎?鬻拳知道,這一定是不對的。雖然楚王不追究,但自己能不反省自己的行為嗎?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有過錯,是自己必須懲罰自己。於是,鬻拳將自己的雙足斬下。在鬻拳看來,隻有用自己的雙足的失去,才能抵消自己的過錯。

在那個時代,對國君的崇敬,是發自內心的,不論這國君的品德如何。所以,你不能對你崇敬的國君,有不敬的行為。但作為國君,當人對他不敬時,第一的反應就是懲罰嗎?未必。楚文王就沒這樣做。而這樣的國君,是否更會讓人崇敬呢?

楚文王去逝了,他的兒子堵敖先做了國君,後來是楚成王。但我們得先放下楚國了,我們得向北去,一直到齊國。我們要講齊國。因為就在魯莊公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已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的時代

齊桓公的祖先就是呂尚。而呂尚的祖先與上麵說過的許國是同一個祖先,都是四嶽,薑姓。呂是呂尚的祖先的封地,故為呂氏,四嶽的後人是在舜帝時被分封於呂的。尚是他的名,牙是他的字。太公望是周文王對他敬稱。據說,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曾說過,當有聖人到我們周地來,他來了,我們周才會興旺發達。當周文王見到呂尚時,說我太公望您很久了,所以稱太公望。這兒的太公不是指呂尚,而是古公亶父。

呂尚襄助周武王滅了商後,被封於齊,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後曾遷都到薄姑,到胡公時,再回到淄博市臨淄區。

齊桓公的父親就是曾與鄭莊公、魯隱公一同滅許的那個齊僖公。齊僖公去逝時,是傳位給太子諸兒的,這就是齊襄公的,這一年是魯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齊桓公是齊襄公的兄弟,當時不過是位公子而已,這就是公子小白。

但當齊襄公即位後,公子小白就離開了齊國,公子小白是聽從了鮑叔牙的意見,在鮑叔牙的奉陪下,來到了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因為鮑叔牙已料到齊國會發生內亂,來到莒國不過是為了避難。

當然齊襄公做了國君,首先是做給了別人災難,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準備與齊襄公會麵,但此次出行,魯桓公帶著夫人文薑。

但創業的艱辛已可以深刻地在這父子倆身上體現出來了。

鬻拳在辦完楚文王下葬後,也自殺在楚文王的墓前,安葬在楚文王墓門內的過道中,算是殉葬吧。他生前是負責都城城門的,死後照樣守衛著楚文王的大門,不過隻能是墓門了。而那個對楚文王不敬,而楚王又無可奈何的人,就是鬻拳。

在不知什麼時候,不知為了什麼事兒,鬻拳對楚文王提出諫言,但楚王不聽。鬻拳大概認為,必須要楚王聽從自己的意見吧,所以手握兵器以脅迫楚王聽從自己的諫言,楚文王隻好同意。但事後,楚王並沒有怎麼去為難鬻拳,因為他明白,鬻拳這樣的舉動是真的為他楚王好。

但為了楚王的好,就能用兵器相挾持嗎?鬻拳知道,這一定是不對的。雖然楚王不追究,但自己能不反省自己的行為嗎?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有過錯,是自己必須懲罰自己。於是,鬻拳將自己的雙足斬下。在鬻拳看來,隻有用自己的雙足的失去,才能抵消自己的過錯。

在那個時代,對國君的崇敬,是發自內心的,不論這國君的品德如何。所以,你不能對你崇敬的國君,有不敬的行為。但作為國君,當人對他不敬時,第一的反應就是懲罰嗎?未必。楚文王就沒這樣做。而這樣的國君,是否更會讓人崇敬呢?

楚文王去逝了,他的兒子堵敖先做了國君,後來是楚成王。但我們得先放下楚國了,我們得向北去,一直到齊國。我們要講齊國。因為就在魯莊公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已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