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看不清、辨不明事物時,這個人遭遇更多的當時挫折。隨侯也一樣,他與楚軍的作戰,以隨軍的戰敗,以少師的戰死,以他自己的逃跑而結束。留在他心中的是更加沒有麵子的恥辱的回憶!
而楚武王也得勢不饒人,想著索性我滅了你隨國吧。還是鬥伯比勸楚王說,少師已死了,這是老天幫著隨侯去掉了他身上的一塊病灶,他的身體好起來了。隨還不能滅。到了這年的秋天,楚、隨兩國訂立了和平盟約。楚與隨訂立的盟約,不過是表明,楚暫時不考慮滅隨,但楚武王,卻始終在尋找機會,向北方進發,他總想著,有一天能飲馬河水。但必須一步一步走。
在楚國的北麵約190公裏的地方,有個不大的諸侯國,鄧國,曼姓國。在今天河南省鄧州市。是楚武王夫人鄧曼的娘家。在鄧國的南麵不遠處有個諸侯國巴國,在今天湖北襄樊市。巴國是個子爵的姬姓諸侯國。這一年的春季,也就是魯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巴子派出他的使者韓服來到楚國,晉見楚王,什麼事呢?請求楚王作中間人,巴想與鄧建立睦鄰友好關係。
楚王當然高興。被人看得起是一種自我陶醉的幸福,被人看得很有能力也是一種自我陶醉的幸福,楚武王也一樣的有這樣的心理,因為,人家巴人,認為楚王有能力辦好這件事。楚王命道朔為使者,陪同韓服前往鄧國。在楚武王想來,這樣一件好事,應該很容易地就可以辦好的。但有些事情往往就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或地點發生,而這個事情又是非常理可以預料到的。
鄧國的南麵有座城邑叫鄾,鄾人在巴、楚使者路過時,將使者所帶的聘禮給搶了,韓服與道朔被殺。楚王得知後,馬上派薳章前往鄧國,向鄧君提出抗議和譴責。但傲慢的鄧君,卻不接受楚的抗議和譴責。這在楚王是一個嚴重的心理打擊。本來是做一件好事,沒做成,已經感到懊惱了。現在你鄧君,還不承認自己的過錯,楚王感到的是憤怒。楚王怎麼能就此罷手呢?從一種非常愉快的心境,轉到了極度憤怒的狀態,這種心情上的落差,必須要給予削平。在楚武王,所用的方式,就是戰爭。
夏季來臨時,楚王命鬥廉帥師會同巴師,將鄾城圍了起來。鄧君派出養甥、聃甥前去救援鄾。二甥也算是有頭腦的人,他們將軍隊組織起來,進攻相對弱小的巴軍。但沒想到,發動了三次進攻都沒有將巴軍打敗。鬥廉便想出一計,將楚軍布置在巴軍的中間,列為橫陣,與鄧軍作戰,然後詳敗。見到敗退的楚軍,鄧軍當然乘機追擊,巴軍截斷鄧軍後路,楚軍再回頭夾攻鄧軍,鄧軍大敗。鄾城內的軍民,隻好在夜裏出逃。二甥也逃回鄧去了。
鄧國在處理與楚的關係上,確實是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本來鄧曼是楚武王的夫人,鄧、楚的關係可以融洽友好。但鄧君,並不把楚王放在眼裏。這點可見其政治洞察力,是絕不如鄭莊公的,我們說過鄭莊公早已感覺到了楚人的潛在威脅。在觀察國際事務時,有了錯誤的判斷,那麼在錯誤的方針的指導下的錯誤行為,必然導致失敗。這也就是鄧在不久以後就滅於楚的原因所在。因為楚必須要北進,在此前題下,不會考慮其它的因素。而你鄧偏偏給了楚行動的把柄。當然,如果鄧能夠表示順服楚國,楚倒有可能緩上幾年滅鄧,也說不定。這是後話。因為,此時楚武王並沒有打算滅鄧,他此時想著的,是先將近處的小諸侯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兩年後,魯桓公十一年的春天,也就是公元前701年,楚與貳、軫二國,今湖北省廣水市和應城市,在楚國東麵約200公裏,談好準備訂立和平盟約。但另一個諸侯國鄖國,卻要反對楚國。鄖國在軫的北麵30公裏。鄖國在其南部邊境城邑蒲騷布置了軍隊,準備討伐來此與貳、軫締結盟約的楚人。鄖還聯合了隨、絞、州、蓼四國的軍隊,要他們一同參與伐楚。很明顯,反對楚國的勢力還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