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小人當道】(1 / 3)

公子無虧勝算理由:長子,第一如夫人之子,有重量級寵臣支持。

然而,這看上去板上釘釘的事,最後還是出現了變故——齊桓公的口頭承諾沒能兌現。

公子昭是鄭姬的兒子,這對母子在這六對母子中不上不下,並無突出之處。最終,子昭之所以能戰勝無虧成為世子,純屬意外!

齊桓公助周太子鄭定位後,深有感觸,覺得自己也應該盡早安排後事,避免周室之亂在齊國重演。他就此事向管仲谘詢,管仲主張立賢不立長。兩人就在六子中挑來挑去,最後挑中了公子昭。

齊桓公深自己死後,公子昭的位子肯定會不牢靠,所以在癸丘會盟上,就把公子昭托付給了宋襄公,囑他以後要好好扶持他保護他。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世子),宋桓公死,他卻不願繼位,而是要把位子讓給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哪知公子目夷也不願,讓來讓去,最後隻好還是自己幹上了。齊桓公見他能夠讓國,認定他是個賢人,於是就把公子昭托付給他。他也爽快地答應了。

公子昭的勝算理由:世子,桓管共同認定,有強力外援。

以上兩人是最具競爭力者,但這並不表示餘下四子就沒有潛力,沒有想法。

其中除了一個公子雍自認為出身低微(除了他的母親,另外五位如夫人都是各諸侯國的公主,不是諸侯的女兒就是諸侯的妹妹),而有自知之明,甘心退出角逐外,剩下三個都在暗中培植黨羽,積蓄力量。譬如,公子潘就籠絡到了公子開方,而公子商人則大搞慈善事業,以此沽買民心。

五股勢力犬牙交錯,相互製衡,一觸即發。

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這是齊桓公在位的最後一年,也是齊國由盛而衰的拐點。齊桓公於前685年即位,到葵丘會盟(前651年)達到巔峰,為此桓管二人整整奮鬥了三十四年。而此時離管仲去世(前645年)不過才兩年而已。沒有了他,齊國迅速走向衰落。由此可見,齊國對於管仲的依賴和自身內部的混亂,達到了何種嚴重的程度。

這一年的一天,齊桓公突感身體不適,於是臥病於床。

對一個老人來講,這本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哪知有人竟利用它借機做起文章來,讓齊國的矛盾徹底激化,洪水肆意泛濫。易牙和豎刁假傳齊桓公之令,在寢宮門外貼出告示,說主公臥病需要靜養,嚴禁一切有關無關人員探視,宮中事務悉由牙、刁二人負責,國家事務則候主公病愈再議。

易牙、豎刁把所有前來探病的人都擋在外麵,單單接納了長衛姬和公子無虧母子。四人匿於宮中,精心密謀。

到了第三天,他們看到齊桓公病勢並未加重,死期遙遙無期,就決心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幫助齊桓公完成解脫。

他們把服侍齊桓公的男女侍人並醫者盡數趕出寢宮,並還在寢宮四周砌起三丈高的圍牆,隻在圍牆的一角開了個僅容小孩能夠通過的小小的狗洞。每天早晚派個小內侍爬進去,探查齊桓公的生死情況。

公子無虧勝算理由:長子,第一如夫人之子,有重量級寵臣支持。

然而,這看上去板上釘釘的事,最後還是出現了變故——齊桓公的口頭承諾沒能兌現。

公子昭是鄭姬的兒子,這對母子在這六對母子中不上不下,並無突出之處。最終,子昭之所以能戰勝無虧成為世子,純屬意外!

齊桓公助周太子鄭定位後,深有感觸,覺得自己也應該盡早安排後事,避免周室之亂在齊國重演。他就此事向管仲谘詢,管仲主張立賢不立長。兩人就在六子中挑來挑去,最後挑中了公子昭。

齊桓公深自己死後,公子昭的位子肯定會不牢靠,所以在癸丘會盟上,就把公子昭托付給了宋襄公,囑他以後要好好扶持他保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