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注釋】
[1] 六合:指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向,此處指宇宙。
[2] 九竅:指人的頭部七竅及前陰、後陰。
[3] 十二節:指人體雙側肩、肘、腕、髖、膝、踝十二個關節。
[4] 其生五,其氣三:自然界陰陽之氣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分為三陰三陽之氣。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三,指三陰三陽,三陰,寒、燥、濕;三陽,風、火、暑。王冰認為三是指天氣,地氣,運氣。
[5] 因時之序:依照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養生。
[6] 傳精神:精神專一。傳,通“摶”,聚也。
[7] 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素問吳注》將這三句移至“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句下,文理通順,可從。意思為,衛表的陽氣像戶樞一樣運轉不休,但如果人起居作息沒有規律,陽氣就會外浮而耗散。運,運轉;樞,戶樞,衛氣護衛體表、主管氣孔開合,如同戶樞一樣;驚,紛亂;起居如驚,即生活作息沒有規律。
[8]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身體高燒如同火炭,發汗之後,熱就會隨汗出而散。得了暑病的人本來就多汗,不宜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此這兩句放在“因於暑”句下並不合適;而《素問吳注》認為,當人受了風寒時就會發熱,此時適宜用發汗來治療,因此將這兩句移至“因於寒”句下,與臨床相符,從之。
[9] (ruǎn):收縮。
[10] 氣:一說指氣虛,一說指風邪。腫病多由氣虛引起,因此作氣虛解。
[11] 四維:四肢。
[12] 煩勞則張:過度勞累就會使陽氣亢盛。煩,通“繁”,煩勞即勞累過度;張,亢盛。
[13] 煎厥:指陽氣亢盛,煎熬陰精而導致的暈厥症。
[14] 形氣絕:髒腑經絡之氣被隔絕。形氣,指髒腑經絡之氣。絕,隔絕不通。
[15] 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血液鬱積在上焦心胸,使人昏厥。菀,音“yùn”,通“蘊”,積聚,鬱結;上,指心胸;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迫使氣血上衝而導致的昏厥症。王冰注:“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於心胸之內矣。上,謂心胸也。然陰陽相薄,氣血奔並,因薄厥生,故名薄厥。”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注釋】
[1] 六合:指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向,此處指宇宙。
[2] 九竅:指人的頭部七竅及前陰、後陰。
[3] 十二節:指人體雙側肩、肘、腕、髖、膝、踝十二個關節。
[4] 其生五,其氣三:自然界陰陽之氣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分為三陰三陽之氣。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三,指三陰三陽,三陰,寒、燥、濕;三陽,風、火、暑。王冰認為三是指天氣,地氣,運氣。
[5] 因時之序:依照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養生。
[6] 傳精神:精神專一。傳,通“摶”,聚也。
[7] 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素問吳注》將這三句移至“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句下,文理通順,可從。意思為,衛表的陽氣像戶樞一樣運轉不休,但如果人起居作息沒有規律,陽氣就會外浮而耗散。運,運轉;樞,戶樞,衛氣護衛體表、主管氣孔開合,如同戶樞一樣;驚,紛亂;起居如驚,即生活作息沒有規律。
[8]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身體高燒如同火炭,發汗之後,熱就會隨汗出而散。得了暑病的人本來就多汗,不宜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此這兩句放在“因於暑”句下並不合適;而《素問吳注》認為,當人受了風寒時就會發熱,此時適宜用發汗來治療,因此將這兩句移至“因於寒”句下,與臨床相符,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