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詩人們普遍對人物畫有濃厚興趣。他們同人物畫家交往,向畫家求畫,觀畫家作畫,在宴集中賞畫並賦詩題詠。李白同薛稷,張旭、賀知章同吳道子,杜甫同鄭虔、曹霸、韋偃,白居易同李放,鄭穀同段讚善,這些詩人畫家的親密友誼,成為千秋佳話。
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詩人寫了很多人物畫讚和記序,讚頌畫中人物的人品功業,表達品鑒畫藝的心得,進而探討畫家寫真傳神的藝術奧秘。盧照鄰在《益州長史胡樹禮為亡女造畫讚並序》中,指出人物畫應做到“寫妙分容”、“窮形盡相”、“人景合一”。張說寫了《崔日知寫真圖讚》,讚揚圖中人物形象“靈宇朗徹,逸韻豪爽”,又在《益州太清觀精思院天尊讚》中提出“正氣生神,結虛為神”,可見他十分重視人物畫揭示人物精神風貌和饒有逸韻。張九齡在《裴公畫像讚序》中認為,畫家應當使筆下的人物“精英外發”,“見盛德之形容”。其《宋使君寫真圖讚序又強調蝱人物肖像要“意得神傳,筆精形似”。李白寫了多篇人物畫讚。他提出,描繪人物不隻是“圖真像賢,傳容寫發”(《辛城吳錄事畫讚》),更要努力達到“粉為造化,筆寫天真”(《金陵名僧顆公粉圖慈親讚》)的藝術高境。劉長卿讚揚南朝畫家張僧繇繪僧像“造思之妙,通於神祗”(《張僧繇畫僧記》)。皎然《洞庭山福願寺神皓和尚寫真讚》雲:“虎頭將軍苦何極?但要風神非畫色。方顙明眸亦全得,我豈無言道貴默。”熱烈稱讚頋愷之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高超藝術。在《沈君寫真讚》中,他希望畫家要妙於“勻毫點睛”,使人物“目動光芒,風生神彩”。
在唐代眾多詩人對於人物畫藝術奧秘的探討中,王維的見解更具體、集中而深刻。《為畫人謝賜表》說:“骨風猛毅,眸子分明,皆就筆端,別生身外。傳神寫照,雖非巧心;審象求形,或皆暗識。妍蚩無枉,敢顧黃金;取舍惟精,時憑白粉。”精當地闡述了畫家由默察暗識、審象求形到落筆時提煉概括、取舍惟精,最後點睛傳神的創作全過程。而在《裴右丞寫真讚》中,王維又提出了“凝情取象”這一新鮮、精辟的論點,強調畫家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集中起來,移注於他所描繪的人物形象之中,才能使其生意活動,神采煥發。
唐代詩人們還以人物畫為審美對象,大量創作題畫詩。著名詩人上官儀、宋之問、王維、李白、杜甫、劉長卿、盧綸、李賀、元稹、白居易、皎然、鮑溶、張祜、杜牧、馬戴、溫庭筠、司空圖等人,都寫了一首或數首題詠人物畫的詩。詩人們受到畫意的觸發而萌動詩情,往往致力於畫中人物形象的描繪和再創造。例如上官儀的《詠畫障》:“芳晨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未減行雨荊台下,自比淩波洛浦遊。”詩中突出刻畫兩個女子:一在水中移動錦纜,唱著菱歌;一在樓上掛起簾鉤,眺望春色。詩人還發揮想象和聯想,以虛擬手法寫其“倩影”與“袖香”,又將她們比喻為多情的巫山神女和嬌媚的洛水女仙。這幅仕女畫障中人物的容貌情態、景物環境、空間位置,以及畫家精工富豔的筆觸與色彩,都被詩人用麗詞豔藻的對比組合生動鮮明地再現出來,畫的意境也得到了深化和強化。由此可見,唐代詩人們題詠人物畫,是把繪畫作為審美對象,努力調動詩的語言手段,把畫中人物的容貌和神態再現出來。大量題詠人物畫的詩歌的出現,標誌著唐代人物畫對詩歌創作的強烈吸引和巨大影響,也是詩人們積極主動地向人物畫家領域滲透的表現,這是唐代詩歌與繪畫藝術互相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麵。詩人們通過題詠人物畫的創作實踐,潛移默化地積澱了繪畫意識,培養出描繪人物形象的興趣,更鍛煉了運用詩歌語言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從而揭示其內在精神的能力。這樣,就促使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同時以詩人的靈心和畫家的銳眼觀察人、了解人、感受人,進而逐步熟習用詩筆為各種各樣的人物寫照傳神。
唐代的詩人們普遍對人物畫有濃厚興趣。他們同人物畫家交往,向畫家求畫,觀畫家作畫,在宴集中賞畫並賦詩題詠。李白同薛稷,張旭、賀知章同吳道子,杜甫同鄭虔、曹霸、韋偃,白居易同李放,鄭穀同段讚善,這些詩人畫家的親密友誼,成為千秋佳話。
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詩人寫了很多人物畫讚和記序,讚頌畫中人物的人品功業,表達品鑒畫藝的心得,進而探討畫家寫真傳神的藝術奧秘。盧照鄰在《益州長史胡樹禮為亡女造畫讚並序》中,指出人物畫應做到“寫妙分容”、“窮形盡相”、“人景合一”。張說寫了《崔日知寫真圖讚》,讚揚圖中人物形象“靈宇朗徹,逸韻豪爽”,又在《益州太清觀精思院天尊讚》中提出“正氣生神,結虛為神”,可見他十分重視人物畫揭示人物精神風貌和饒有逸韻。張九齡在《裴公畫像讚序》中認為,畫家應當使筆下的人物“精英外發”,“見盛德之形容”。其《宋使君寫真圖讚序又強調蝱人物肖像要“意得神傳,筆精形似”。李白寫了多篇人物畫讚。他提出,描繪人物不隻是“圖真像賢,傳容寫發”(《辛城吳錄事畫讚》),更要努力達到“粉為造化,筆寫天真”(《金陵名僧顆公粉圖慈親讚》)的藝術高境。劉長卿讚揚南朝畫家張僧繇繪僧像“造思之妙,通於神祗”(《張僧繇畫僧記》)。皎然《洞庭山福願寺神皓和尚寫真讚》雲:“虎頭將軍苦何極?但要風神非畫色。方顙明眸亦全得,我豈無言道貴默。”熱烈稱讚頋愷之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高超藝術。在《沈君寫真讚》中,他希望畫家要妙於“勻毫點睛”,使人物“目動光芒,風生神彩”。
在唐代眾多詩人對於人物畫藝術奧秘的探討中,王維的見解更具體、集中而深刻。《為畫人謝賜表》說:“骨風猛毅,眸子分明,皆就筆端,別生身外。傳神寫照,雖非巧心;審象求形,或皆暗識。妍蚩無枉,敢顧黃金;取舍惟精,時憑白粉。”精當地闡述了畫家由默察暗識、審象求形到落筆時提煉概括、取舍惟精,最後點睛傳神的創作全過程。而在《裴右丞寫真讚》中,王維又提出了“凝情取象”這一新鮮、精辟的論點,強調畫家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集中起來,移注於他所描繪的人物形象之中,才能使其生意活動,神采煥發。
唐代詩人們還以人物畫為審美對象,大量創作題畫詩。著名詩人上官儀、宋之問、王維、李白、杜甫、劉長卿、盧綸、李賀、元稹、白居易、皎然、鮑溶、張祜、杜牧、馬戴、溫庭筠、司空圖等人,都寫了一首或數首題詠人物畫的詩。詩人們受到畫意的觸發而萌動詩情,往往致力於畫中人物形象的描繪和再創造。例如上官儀的《詠畫障》:“芳晨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未減行雨荊台下,自比淩波洛浦遊。”詩中突出刻畫兩個女子:一在水中移動錦纜,唱著菱歌;一在樓上掛起簾鉤,眺望春色。詩人還發揮想象和聯想,以虛擬手法寫其“倩影”與“袖香”,又將她們比喻為多情的巫山神女和嬌媚的洛水女仙。這幅仕女畫障中人物的容貌情態、景物環境、空間位置,以及畫家精工富豔的筆觸與色彩,都被詩人用麗詞豔藻的對比組合生動鮮明地再現出來,畫的意境也得到了深化和強化。由此可見,唐代詩人們題詠人物畫,是把繪畫作為審美對象,努力調動詩的語言手段,把畫中人物的容貌和神態再現出來。大量題詠人物畫的詩歌的出現,標誌著唐代人物畫對詩歌創作的強烈吸引和巨大影響,也是詩人們積極主動地向人物畫家領域滲透的表現,這是唐代詩歌與繪畫藝術互相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麵。詩人們通過題詠人物畫的創作實踐,潛移默化地積澱了繪畫意識,培養出描繪人物形象的興趣,更鍛煉了運用詩歌語言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從而揭示其內在精神的能力。這樣,就促使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同時以詩人的靈心和畫家的銳眼觀察人、了解人、感受人,進而逐步熟習用詩筆為各種各樣的人物寫照傳神。